《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二十:《元通寺》
来源:大众网 2015-09-08 16:34:00
编者自按:
日照旧称海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文章奥府之区,两千多年来,境内出现过大量诗人和诗作,境外骚人墨客亦多有与日照文友唱和诗作。历朝历代,日照不乏外来才俊,或做官、或创业、或访友论道,也有乐而忘返、于此安家落户者,他们在此留下了业绩,也留下了诗作,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自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置日照县以来,虽前辈先贤或以血缘、或以地缘、或以业缘曾编纂成册,可终未成一本完整诗集,后世所传仅《日照县志》《安东卫志》中所辑的百余篇,且未加注,这致使大量先人佳作近于湮灭,编者受市委宣传部领导安排,经两年多大海捞针,遴选、编纂了《海曲古诗1000首》,分“海曲古韵”、“宦途留韵”、“烈女悲韵”、“百年风韵”和“楹联集韵”五部分,并逐篇注明出处、作者、典故和版本差异,尽力“诗”、“史”合一。尤其对作者生平,照录国史、方志、家谱等“旧典”,就锅便灶,述而不评。因编者才疏学浅,编、校中肯定存不少贻笑大方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常以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然而,这个“底”究竟有多厚?愿《海曲古诗1000首》能够打开一扇窗扉,让我们嗅一嗅两千多年来的山河书香、沧浪诗情。
田文阁
2015年7月23日
元通寺(二首)
(明·清平卫)王塾
驻马寻真境,参禅入翠微。
梵宫云霭霭,宝塔雾霏霏。
日暖昙花丽,林深贝叶飞。
独怜许玄度,高致漫相违。
古刹临芳岛,超然远世华。
阁披千树出,钟度万山赊。
鹤寄云根草,僧烹石鼎茶。
禅心原自定,何用羡莺花?
〔注1〕该诗录自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公元1886年)《日照县志》。
〔注2〕王塾:明代日照县教谕。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公元1886年)《日照县志·艺文志》记:“王塾,清平卫(今贵州省凯里市)举人。”
〔注3〕元通寺: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公元1886年)《日照县志》记,“元通寺,在矮岐山下”。
〔注4〕梵宫:梵天之宫殿也。今以为佛寺之称。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国界诸天宫殿,(中略)梵宫,六种震动。”又曰:“梵天宫殿光明照曜。”梁高僧传十三曰:“亿耳细声于宵夜,提婆飏响于梵宫。”朱庆余诗曰:“流水离经阁,闲云入梵宫。”
〔注5〕贝叶:贝叶是柠榈科植物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是先采取鲜花叶,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离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注6〕许玄度:即许询。《佛教人物》记:“高阳人。魏中领军允曾孙也。澡心学佛。江左诸公卿翕然仰慕。简文帝高其风。每月夜必造焉。清言妙理。至其亹亹。简文不觉前席。刘真长为时谭宗。与询结清言友。每谓人曰。清风朗月。何尝不思玄度。与支遁讲维摩经。询发一难。众谓遁不能通。遁通一义。众谓询无以难。询尝以会稽永兴居为崇化寺。建塔四层。”
〔注7〕石鼎:陶制的烹茶用具。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一):海滨龙神庙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二):日照道中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三):日照县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四):日照道中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五):石臼所观海
责任编辑:韩依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