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十六:《朝元观》
来源:大众网 2015-09-01 10:00:00
编者自按:
日照旧称海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文章奥府之区,两千多年来,境内出现过大量诗人和诗作,境外骚人墨客亦多有与日照文友唱和诗作。历朝历代,日照不乏外来才俊,或做官、或创业、或访友论道,也有乐而忘返、于此安家落户者,他们在此留下了业绩,也留下了诗作,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自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置日照县以来,虽前辈先贤或以血缘、或以地缘、或以业缘曾编纂成册,可终未成一本完整诗集,后世所传仅《日照县志》《安东卫志》中所辑的百余篇,且未加注,这致使大量先人佳作近于湮灭,编者受市委宣传部领导安排,经两年多大海捞针,遴选、编纂了《海曲古诗1000首》,分“海曲古韵”、“宦途留韵”、“烈女悲韵”、“百年风韵”和“楹联集韵”五部分,并逐篇注明出处、作者、典故和版本差异,尽力“诗”、“史”合一。尤其对作者生平,照录国史、方志、家谱等“旧典”,就锅便灶,述而不评。因编者才疏学浅,编、校中肯定存不少贻笑大方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常以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然而,这个“底”究竟有多厚?愿《海曲古诗1000首》能够打开一扇窗扉,让我们嗅一嗅两千多年来的山河书香、沧浪诗情。
田文阁
2015年7月23日
朝元观(二首)
(明·澄城)杜一岸
曳屐过仙院,披霞谒帝宫。
日高喧宿鸟,山远度疏钟。
林隐云光乱,烟销殿影重。
漫传方外地,人世即壶中。
小憩朝元阁,凭虚俯翠甍。
鹤来琴有伴,客至石为屏。
云破看山出,林空听蠖鸣。
振衣清思爽,更欲访方平。
〔注1〕该诗录自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日照县志》。
〔注2〕杜一岸: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公元1886年)《日照县志·秩官志》记“杜一岸,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选贡,十七年(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任,清欺隐减力役,禁奢靡,易农器,兴礼教,辑志书,善政甚多”。杜一岸任日照县知县期间,主修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版《日照县志》,这是日照志书之始。
〔注3〕朝元观: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公元1886年)《日照县志》记“朝元观,在朝元山。有宋植银杏一株,荫被数亩。金张永寿,年十四修道于此。元大德五年元日,白鹤绕庭,羽化而去。升仙桥,其遗迹也。见旧志”。
〔注4〕屐,jī:木屐,即木头鞋,泛指鞋。《释名·释衣服》云:“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庄子·天下》注:“木曰屐者。”中国传统的两齿底鞋,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普遍服饰,一直没有中断过。此外,晋代还出现了屐齿可以拆卸的谢公屐,方便登山。《南史·列传第九》云:“(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明朝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云:“蹑屐登崖。” 宋明时期,木屐是如斗笠、蓑衣一样重要的雨具。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区仍非常普及,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
〔注5〕谒,yè:①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②拜见:~见。拜~。进~。③请求:~归。~医。④名帖:“使者惧而失~,跪拾~”。⑤掌管晋见的近待。
〔注7〕憩,qì:①休息,小~,~息,少~。小~片刻。② 休息。《尔雅》:“憩,息也。” 《诗·召南·甘棠》:“召伯所憩。”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清袁枚《祭妹文》:“憩书斋。”
〔注8〕甍,méng:①屋脊,屋栋。唐王勃《滕王阁序》:“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山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②又如:甍标(屋脊之颠)。③房屋。如:甍宇(屋宇);甍甍(屋宇相连的样子);甍栋(屋梁)。
〔注9〕蠖, huò:即尺蠖,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的统称。尺蠖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注10〕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公元1886年)《日照县志·艺文志》载“振衣清思爽,更欲访方平”一句为“振衣清思起,更欲觅方平”。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一):海滨龙神庙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二):日照道中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三):日照县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四):日照道中
《海曲古诗1000首》连载(五):石臼所观海
责任编辑:韩依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