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做魂旅游为媒,碑廓下好一盘“美丽乡村”棋

2018-04-20 10:0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彦平

圣公山庙会现场的人山人海 

92岁的李云林老人一大早赶了8里山路来参加圣公山庙会 

七和寺门前等待祈福的村民排起了长龙 

虔诚上香祈福的村民 

庙会上表演了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情景剧《孔子拜师》

大众网日照4月18日讯(记者 侯彦平)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近几年来,岚山区碑廓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圣公文化”,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涵内涵,将传统儒家文化内涵注入乡村旅游,编好“麻花辫”,打出“组合拳”,既发展了当地经济,还留住了5万碑廓人民的乡愁,下了一盘“美丽乡村”的大棋,棋局之间,净是活跃的创造、升腾的希望。

碑廓圣公山,一座海拔不足300米的小山,想要唱好旅游这台戏,如何在西有泰山北有崂山南有沂蒙山的状况中突围?碑廓镇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充分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儒家传统与文化注入它的血脉;同时找准文化的根,让碑廓镇的老百姓记住他们世世代代的乡愁。

因为翻阅古籍便知:早在2700多年前,被孔子尊称为老师的项橐就出生在圣公山下,小圣人三难孔子的故事,妇孺皆知,《三字经》上也留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记述。“圣公文化”便是碑廓旅游发展的突破点,更是碑廓镇人世世代代文化的根。

找准了这个文化的根,碑廓镇政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在圣公山前重建七和寺。与此同时进一步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2006年开始,政府主导的圣公山庙会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碑廓镇乃至整个岚山区固定的传统项目,至今已连续举办到第十三届。而庙会的模式从一开始单纯的登山祈福,到如今融入更多商业、现代元素,碑廓镇彻底盘活了“传统文化+乡村旅游”这盘棋,不仅把传统民俗发展成了旅游招商的大舞台,还留下了碑廓人民世世代代的文化魂。

4月18日,农历三月三。中国·岚山第十三届圣公山文化庙会如期召开,数万人在暮春时节相约圣公故里,焚香祈祷、结伴踏青,现场,不时传来孩童朗读儒家经典的声音,随处可见的文化展板上,圣公故事传说、儒家经典、两小儿辩日、三难孔子的字与画生动形象。游客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完成一次文化的心灵之旅。

“如果政府不进行组织管理,以及主导修缮保护,这类的文化活动根本延续不下去。很有可能几年之前便自生自灭了。”18日,碑廓镇党委书记张磊向记者讲述了圣公山庙会的“前世今生”:在隋唐年代,圣公山上确有一间小庙,但在历史飘摇中曾斑驳腐朽。所幸,历代碑廓人对其进行不断修缮与保护,才得以保存至现在。“这是我们碑廓人的财富,也是我们需要时代传承的东西。”

张磊介绍,传统文化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落脚地还是要放在建设美丽碑廓上来。而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条件的改善,更多的是村民内心的一种富足,一种向上向正的文明力量。在这一点上,碑廓镇有骄傲的资本。放眼望去,光明晃晃的牌匾就有全国文明镇、省级文明社区、省级文明村……

“文明不是靠这些牌子来证明,更多体现在老百姓内心的满足感上。”张磊告诉记者,目前,碑廓镇64个村全部实现了四德积分管理,每个家庭都设立了积分手册,每年都会进行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的评选,村民们争先恐后孝老敬亲,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几千年之前圣公留下的美好品德在全镇蔚然成风。

 

记者手记:

乡愁深处恋吾乡

4月18日碑廓圣公山庙会期间,一位92岁的老人格外“火”。他叫李运林,碑廓镇秋齐园村的一位村民。当天早晨5点,老爷子就从家里出发,赶了8里山路来到圣公山,为的就是“三月三,去赶山”。

老爷子告诉记者,在圣公山庙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想起了他的童年。

我们不知道他的童年赶庙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懂得这样的感情,它叫做乡愁。眼看着家乡日新月异,但是内心却一直恪守的一种情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

很多年前,苏东坡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我们却说,乡愁深处恋吾乡,只有不断挖掘和保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乡愁,留下我们民族的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翔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