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小小鱼灯传承300年 32道工序“锁”住童年记忆

2018-02-26 16:03:00 来源:  作者: 陈平平 陈鹏飞 孙瑜泽

成洪积的妻子正在给鱼等上色_副本

成洪积的妻子正在给鱼等上色

成洪积正在制作灯面_副本

成洪积正在制作灯面

成品鱼等精致漂亮_副本

成品鱼等精致漂亮

大众网记者体验鱼灯制作_副本

大众网记者体验鱼灯制作

大众网记者现场采访_副本

大众网记者现场采访

年过花甲的成洪积说他记事起家里就坐灯笼_副本

年过花甲的成洪积说他记事起家里就坐灯笼

提前准备好的鱼等骨架_副本

提前准备好的鱼等骨架

在进行着色这道工序时要细致耐心_副本

在进行着色这道工序时要细致耐心

在宣纸没有变硬之前完成灯面粘贴_副本

在宣纸没有变硬之前完成灯面粘贴

制作鱼等骨架需要20多道工序_副本

制作鱼等骨架需要20多道工序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即日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的重大成就。记者们深入基层,走近工人、农民、医生、售票员等普通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产生活,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关注!

时间:2018年2月19日 

地点:日照东港区涛雒镇成家鳌头村

记者:陈平平 陈鹏飞 孙瑜泽

大众网日照224日讯(记者 陈平平 陈鹏飞 见习记者 孙瑜泽)“照毛虫,照毛虫,针线扎,麻线缝,看看你腚疼不腚疼……”家住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成家鳌头的村民成洪积一边着手里的鱼灯一边唱起了记忆中的童谣。

在日照东港区涛雒镇成家鳌头村,祖祖辈辈传承着手扎鱼灯的手艺,源头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如今村民们从年前就开始忙碌准备,正月初一拜完年,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坐在炕头扎花灯。成洪积便是这其中的一户。

走进成洪积家客厅便看见桌上放着未画完的灯笼面,墙边堆着刚扎好额鱼灯架。成洪积拿起一个介绍说,这一个架子就要有二十五道工序,钻眼、折叠、插孔、订针等,每一步都需要手工一步步完成。“一个人一天不停下的做,最多也就能做二十几个”成洪积手上,都是各种涂料的颜色,“手上没点颜色,哪儿像个做鱼灯的呢?”

在成洪积家中,我们看到了三种灯笼,小鼓的、折叠的,现在做的最多的便是鱼灯。别看这个灯不大,但工序繁琐、制作考究,每一步都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技艺。做一个小小的鱼灯,要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六道大工序,各种小工序加起来有三十二道之多。

为了适应市场,近年来,成洪积还对鱼灯进行了改良,新增“福”字、渔民画等日照元素。

成洪积回忆,他自打记事起,就跟着家里老一辈扎花灯,一扎就是半个世纪。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但扎起花灯,还是像孩子一样的兴奋。“只要我能做,我就要一直做下去,等我不能做了,我就让我儿子做,让我孙子做。”

在日照,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打着灯笼闹元宵,并有收光之说,头灯收芝麻,二灯高粱,三灯谷子,而沿海一带便寓意大丰收,年年有“鱼”。

“小时候就听我老母亲说,还意味着灯笼除虫治病,用灯笼照照眼、耳、鼻、嘴,能眼不花,明耳聪,照室内,能除虫害,一年丰收”。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幸福和温暖,鱼灯于成洪积而言,不只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爱的延伸。

300多年鱼灯经久不衰、薪火相传,除了它物美价廉、寓意吉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传承了手工匠人心中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留住传统年味和童年记忆。

成家鳌头村二百多户居民里,原本每家每户都做鱼灯,而现在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每年做鱼灯。近几年,人们对传统工艺品情有独钟,鱼灯的市场也越来越广,如今已经走出日照走向全国。

对于未来,成洪积没有太多期许,他只希望有生之年,将老一辈的文化发扬光大。这是他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成家鳌头村民的期待。“这是老一辈辛苦流传下来的文化,要是在我手里断了,总觉得会对不起老祖宗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依晓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