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强势品牌拓展合作空间

2018-03-26 09:34:00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本网记者

与并购相比,入股强势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所获得的除了稳定的分红,更重要的是与巨人共舞的机会。

  吉利入股戴姆勒已过月余,关于吉利老总李书福此举的意图、钱从哪里来、收购细节、后续有可能的合作,以及此事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意义等等,媒体、专家均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但也有观点认为,吉利目前还进不了戴姆勒监事会,只能算作股权投资,大家的解读有点过了。

  其实,入股而非并购,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资本输出的主流形式之一,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界青睐。原因有三。一是全球经济形势变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不少中国企业抓住时机,收购了一批有技术、有品牌的欧美制造业领军企业,吉利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就是当时的典型案例。10年过去了,全球经济形势、企业经营形势均回升向好,美国股市屡创新高,再想全资收购,不但代价巨大,合适的标的也所剩不多,还得经受一些发达国家以确保国家安全为由的严苛审查。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胃口也更“刁”了,在全球产业大变局中没有点“独门秘籍”,还真有些看不上眼。

  二是中国企业的实力和诉求变了。10年前,寻求核心技术来源是首要目标。而拿到核心技术的“敲门砖”,只有全资收购,成为实际拥有者,才有可能实现。如今,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已今非昔比。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将更多地在价值链中高端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技术、标准、规则的模仿者、跟踪者、遵守者逐步转变为赶超者、创制者、引领者。因此,提升品牌含金量,进行产业前瞻布局和全球市场布局,已成为与弥补技术短板同等重要的目标。通过入股欧美强势品牌,获得品牌背书,谋求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更多的协同发展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以汽车产业为例,亏损近20亿美元的特斯拉,市值却超过了福特等传统跨国车企,说明至少在投资界,这种基于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造车新模式得到了认可。而这种新模式,不仅降低了造车门槛,传统车企经营多年打造的供应链体系,也被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新面孔所渗透甚至替代。显然,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行业内的竞争。与此同时,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带来的车辆共享化,有可能导致新车年需求量下滑。这就是李书福放言未来只有23家车企存活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站在全新的维度前瞻性调整吉利产业布局,并入股戴姆勒的出发点。

  那么,与并购相比,入股强势品牌,能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带来什么呢?除了稳定的分红,重要的是与巨人共舞的机会。吉利此次入股戴姆勒,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并没有立即获得监事会席位,谋求与戴姆勒合资生产电动汽车短期看也并不容易实现。但是,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大大提升了吉利的全球形象,更让吉利未来在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领域,与号称“再次发明汽车”的戴姆勒有广泛的协同、合作空间。

  日前,吉利举办了一场生态合作伙伴大会,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科大讯飞、中兴通讯、喜马拉雅等数十家互联网科技企业,悉数加入吉利倡导的开放性GKUI智能生态系统。今年年中,吉利还将联合全球顶级电驱动与自动驾驶供应商,打造面向业界开放的纯电动模块化平台架构。当传统车企玩起了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开放与“生态”,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雪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