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丁相楠
乡村振兴是推动山东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近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人民日报发文,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聚焦聚力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农村人才资源短缺问题。5月16日至18日,“孔孟之乡谋发展 乡村振兴看济宁”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济宁行活动成功举办。记者在济宁任城、鱼台、金乡、嘉祥、汶上、曲阜等地看到,一群新型农民正忙碌在田间地头,大棚果园,他们将崭新的农业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的生产中,以职业农民的姿态,重新站在在父辈耕作的土地上。
“90后”返乡做农民,用农业科技“浇灌”家乡的土地
“在农村,上了年纪的人干不动农活,四五十岁的农民大多在外务工,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都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田地还得有人种。”今年28岁的张虎原本在城里有份稳定的工作,几年前却辞掉了工作和妻子回到了汶上县苑庄镇大王村,“子承父业”做了个地地道道的“90后”农民。张虎笑称,自己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风吹麦田,碧浪翻滚,无人机从田间呼啸而过,搭载的农药喷洒系统按照程序设定进行自动化作业,张虎正在低头操作着飞行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高,节约成本,一万亩地只用十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张虎说,自己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他要用科技改变父亲几十年来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老把式”。
张虎回到农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县农广校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他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教给田间地头的农民。他还与市农业部门对接安装了田间病虫害监测系统,与省粮食种植专家联合试验了高产育种。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有那么多政策扶持,干农业很有奔头!”张虎告诉记者,有了高新科技支撑,父亲成立的道立合作社大力推行土地流转,与周边各村签订服务协议,按照双方自愿、让利于民的原则集中租赁。以高于市场价100元的标准租赁土地,对于不愿租赁而又需要服务的农户,合作社每年每亩收取服务费180元,集中打药、浇水、收割,真正实现了以服务规模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很多农户把自家的土地全都流转给合作社,然后再到合作社打工,不仅有了租金的保证,每个月还能额外挣2000多元。
之后张虎又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建起现代农业蔬菜大棚,利用水肥一体化节约了灌溉、施肥的成本。大棚里种植好蔬菜后,合作社以每年1.2万的价格将大棚出租给农民进行种植,租期10年。“这一个棚,一季的收入就能到四五万元,一年下来基本回本。”张虎告诉记者,每年的租金虽然便宜,但租赁的村民大多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交纳的租金也不够,也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只象征性的交了一点租金。
“我我种了25年的地,如今成立了合作社就想要为乡亲们做点啥,蔬菜大棚的育苗、销路都是由合作社负责,村民只管种和打理,坐着就能收钱。”张道立说,租赁大棚的租金,多交少交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能带动村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设施农业的相关技术,带着他们一起致富。
老树开新花,职业农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新一代职业农民队伍中,张虎建设现代农业蔬菜大棚,可以说是职业农民为农业产业带来了科技农业成果,而金乡县的农民刘海方对农业生产的钻研则如同老树开新花,不断研发出新的种植模式与技术。
多肉、葡萄、羊肚菌,这些在外人看来,只是普通的植物花卉和农产品,但在刘海方的温室大棚里,却是他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后产生的成果效益。
随着多肉植物逐渐成为花卉市场的新宠,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培育多肉。刘海方也不例外,他在金乡县高创农业科技园内种植了二百多个品种,六百多万株多肉植物,依靠先进农业设施进行规模化种植,利用上市的时间差等有利条件抓住了商机。
“这是保温膜,这是补光灯,这是种植台是可以拉动的,节约空间。”介绍起这座现代化温室大棚的设备,刘海方亲自操作,如数家珍。
大学曾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刘海方,自2014年开始,将学医的细致认真用到了多肉养殖上,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潜心研究,精心培育,用最短的时间弥补跨界的不足。刘海方告诉记者,金乡当地的花卉市场有90%的多肉都是从他的园区进货,他同时启用了四个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培植,用数量占领先机。目前园区的多肉植物年销售量达千万余株,收入相当可观。
“多肉种植每年有五个月的农忙期,平均每个月都需要雇一百多人帮忙。”刘海方说,每年缺人手时,他都会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以及聋哑人,让他们做一些播种、移苗、出货等简单的活,每天支付他们八十到一百块左右作为工资报酬,帮助这些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改善收入情况。
刘海方不仅规模化种植多肉植物,而且还培育改良树苗、育苗高产葡萄。去年,他研发葡萄棚内套种羊肚菌技术,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总结,获得了成功。不少外地的种植户在听说金乡县羊肚菌试种成功后,都纷纷来到这里了解情况。应接不暇的刘海方为远道而来的种植户传授种植知识,示范种植技术,忙碌的身影成为温室大棚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发菌时将温度控制在4到20摄氏度,定期喷水洒水,保持通风透气、土壤湿润,羊肚菌丝就能正常生长,3个多月可以出菇,不影响葡萄生长。”刘海方说,种植羊肚菌并不复杂,精细化管理却是个技术活。
目前,有意向进行葡萄羊肚菌套种的农户已有一百多户,刘海方准备通过菌种、营养包和技术打包的形式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种植,并签订回购合同,鼓励农户大量种植。刘海方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金乡县有4万多亩大棚葡萄,如果全面推广羊肚菌套种技术,按现在的试验结果平均每亩400斤的产量算,每亩葡萄大棚能增收四、五万元。
“虽然都是种花种菜,但是咱有知识,就应该从传统的农业种植中研发出新技术,向老百姓推广,让老树开出新花,提高农业产量及效益。”刘海方说。
“带头人”领路,创新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马汉友是鱼台县一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14年,合作社建立了第一条毛木耳装袋自动生产线,并上了一套环保型的高压锅炉,2015年建成了第二条生产线,2016年投资又建设了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建成了鱼台唯一的毛木耳高效种植示范园。
在毛木耳种植棚内,挂满菌包的毛木耳正在通风、淋水。马汉友指着棚内的自动喷水装置告诉记者,“它和动力泵连接,打开之后水就自动喷,由专用遥控器进行控制,水量可以控制调节。每个种植棚里都设置了120个左右的喷头,以确保毛木耳的湿度。该微喷设计经过改造后,喷水无死角,已申请了专利。”
“木耳一个种植周期能收获6到7茬,第一茬在40天的时候采摘,第二茬间隔24-25天可以采摘,第三茬再间隔20天采摘,温度越高采摘的间隔越短。”马汉友在实践中发现,通过改良操作,木耳的采摘时间可以灵活调节,进而增加产量。
毛木耳种植是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老人和年轻人都可以参与种植。“摘一天木耳是60元,冬季整理废袋子,每天也能挣个30元,一个月下来保底收入会在1000元左右。”马汉友说,早在2016年公司与41户贫困户签订了就业协议,让贫困户完全脱贫,而园区还解决了附近10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同样是大棚种植,济宁市鱼台县王鲁镇王鲁村的新型蔬菜大棚里的菜却与众不同,有一股子“高冷范儿”。它们不仅是水肥一体化种植,就连喝的水都是纯净水,用来授粉蜜蜂也是进口的品种。村党支部书记王启龙建起三座新型蔬菜现代化大棚后感慨地说,真正的无公害就要走高端路线,不愁销路,一旦真正规模化种植,收益会十分可观。
去年11月,王启龙总结了20多年的种植经验,将建设新型现代蔬菜大棚的项目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上报,成功争取到了300万元扶持资金。王鲁镇将周边5个试点村的扶持资金以入股的形式集中投入到集体经济收入较好的王鲁村,以王启龙为带头人发展设施农业,确保扶持资金得到集中使用。
王启龙告诉记者,村里和一家科技公司签订了协议,对方免费培训大棚种植的技术人员,时限为一年。现在在大棚里干活的村民都学得非常快,人力成本明显降低,产品附加值增长,集体经济增收得到有利保障。
“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同时设定几种蔬菜的水肥参数,这样一个大棚只需要一个人控制设备就可以了。地里几乎不用人去照看,掐掐叶,对对花就行。”对于全村首个学习水肥一体化设施技术的王启龙来说,科技的好处远远大于弯腰苦干,有脑子,有路子,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丁相楠
如果从没见过光明,也许不会明白失明后的痛苦。今年28岁的申福文经历了从一个普通人变为盲人的痛苦,在困境中他选择接受现实,扫除内心的阴霾,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详细]
道路干净整洁、街巷鲜花怒放、村周风光旖旎、初夏之景美不胜收......这是岚山区碑廓镇下湖村,怡人的景色令人刮目相看,伴随着新一轮林水会战的推进,这个曾经的普通小乡村正在以迅雷之势转身蝶变,向着“花园式”景区转型升级。 [详细]
日前,大众网报道死神逼近11岁男孩滕云泽,他的悲惨故事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云泽父亲四处求医,最终找到一线希望。21日早上5点半,父母带着云泽去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踏上700公里求医路。[详细]
为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校园安保、反恐防暴、消防安全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加强山海天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为广大师生营造平安、和谐的学习环境。[详细]
5月21日,日照港交警大队结合夏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组织民警深入港口辖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