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发展振兴之路 济宁乡村经济振翅欲飞

2018-05-22 09:5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朱仙娉

  乡间地头间,农民正在锄地、拔草、打理庄稼,一片繁忙。万亩良田上,新型职业农民操控无人机喷洒农药。现代化蔬菜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的先进设施灌溉着设施农业蓬勃发展。从荒山披绿到特色种植,从富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到接传统产业改革创新焕发勃勃生机,“五个振兴”已在济宁乡村遍地开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探索产业振兴新模式 农民打赢翻身仗 

  “以前我外出务工,顾不上家里,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们村让村民入股搞项目,我也当上了股东,年底还有分红。”济宁市汶上县开发区曹堂村的立体草莓大棚里热闹非凡,远道而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正在干着农活的郑则雪忙里偷闲告诉记者,去年村里进行产权改革,自己拿到了股权证,之后就在采摘园里打工,除了分红还有工资,一年的收入加起来有四万多元,再也不用在外漂泊务工。

  说起近几年曹堂村的发展,村民们难掩发自内心的笑容。2008年前后,全村全面完成了旧村整治,村民住上了楼房,村里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少。2017年,曹堂社区制定了股权的经营模式,每一个确权到户的村民都拿到了股东证书。在注册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以后,各项产业规划陆续实现,村集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通过土地、资产折价入股等方式参股的曹堂项目产业园项目就地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40个,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300余万元。

  “金沙滩游乐园高峰期每天可接待游客3000人以上,草莓采摘园第一季度就给我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郑茂连是水上乐园项目的管理员也是村里旅游产业项目的“股东”,去年水上乐园项目赚的收益颇丰,他和社区党支部书记一拍即合,从门票收入里拿出了1万块钱向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户发放了慰问金。曹堂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则杰告诉记者,脱贫致富的路上,谁也不能少。

  比起曹堂村里的游人如织,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前杜村则是另一番繁忙景象。

 

  成垛的竹叶竹竿整齐码放,高大宽敞的并排车间里扫帚编织工人手指翻飞。仅去年一年,这里销往全国各地的扫帚就有800余万把,年产值过亿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2500余人就业。

  我们村虽然有200多年加工扫帚的历史,但之前很多人都是在家零散着干,等编好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去掉进材料的钱和摊位费,一天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前杜村村民王淑琴放下手上的活对记者说,“镇里为了扶持壮大扫帚产业发展,成立了青竹扫帚合作社,现在每把扫帚比自己卖能多盈利三毛到五毛钱。”

  村里有了富民产业才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嘉祥县孟姑集镇党委政府为扩大前杜村扫帚产业规模,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嘉祥青竹扫帚加工合作社”,并于2012年建成了扫帚加工产业园,帮助村民统一进料,统一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吸纳2000余人就业。

 

  新型职业农民亮相田间地头 科技兴农增添新活力 

  多元化的振兴之路不断为乡村经济的腾飞锦上添花,行走在济宁乡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记者看到了年轻农民为现代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他们一改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增添了催化剂,加速由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转变。

  刘海方在金乡县经营着一座农业科技园,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总结,他所试验的葡萄棚内套种羊肚菌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刘海方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新鲜的羊肚菌市场价在100元左右,干品则达到1000元一斤。现在金乡县有4万多亩大棚葡萄,如果全面推广羊肚菌套种技术,按现在的试验结果平均每亩400斤的产量算,每亩葡萄大棚能增收四五万元。

  “种植羊肚菌并不复杂,精细化管理是个技术活。”刘海方说,每年12月份,在大棚葡萄休眠期套种羊肚菌,将土地平整后,播撒菌种,上面放置营养包,再覆盖一层黑色薄膜,发菌时将温度控制在4到20度,定期喷水洒水,保持通风透气,保持土壤湿润,羊肚菌丝就能正常生长,3个多月可以出菇,不影响葡萄生长。

  然而在刘海方的大棚里,种植数量最多的却是种类繁多、形状奇特、色彩丰富的多肉植物。

  “大棚里现在种植了二百多个多肉植物品种,喜欢多肉植物的人群不断扩大,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机遇。”刘海方说,现在他种植的多肉植物供不应求,工人加班加点,很多电商也会专程找到他来拿货。仅多肉种植每年就有五个月左右的农忙期,平均每个月要雇佣一百多人前来帮忙。刘海方一直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以及聋哑人,让他们做一些播种、移苗还有出货等简单一些的活,每天可以收入八十块钱到一百左右。

  在济宁,像刘海方一样的年轻人并不是少数,鱼台县王鲁村村支部书记王启龙就是其中之一。

 

  “这三个现代化蔬菜大棚采用的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蜂授粉,基本不用人工进行打理,绿色无公害。”王启龙向记者介绍三个刚刚投入使用的现代化蔬菜大棚。王启龙告诉记者,无公害的高端蔬菜市场已经渐渐打开,大棚里这些有机蔬菜的售价每斤至少要在5元以上,产销一条龙的链条为村集体收入提供了保障。

  半年时间,从无到有,再到初具规模,该集体经济项目由王启龙一手申报、建设、管理,项目的落地生根让王启龙和村民们看到了产业振兴的希望。“这就是现代科技农业带给我们的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致富的机会。”王启龙说。

 

  荒山披绿做好生态文章 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济宁汶上县白石镇夏村是一座典型的山地村,村内的昙山是汶上县境内最高的一座山,作为荒山远近闻名,山下耕地少,山上水不畅。谁也不敢想象,多年以后,这片土地上竟然能百合石榴田野飘香,漫山遍野建起了生态茶园。

  靠山吃山,夏村党支部抓住机遇,通过聘请省测绘院进行分析,发现“荒山”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种植,随后引进了茶园,开始发展近300亩茶叶种植,成为鲁西南最大的有机绿茶生产基地。荒山披绿,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村里成立了鑫昙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种植200亩,先后种植荷兰土豆、百合、猕猴桃等作物140亩,种植梨树、杏树、石榴树等果树4100棵,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生态茶园的对外承包,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5万元。借助昙山生态优势打造的旅游项目,仅去年一年就带动群众增收30万元,村集体实现增收5万元。

  在把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有机结合,实现村美民富双丰收,走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上,济宁市任城区喻兴生态园的发展与夏村的“靠山富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走进喻兴生态园的“热带雨林”,椰子、芒果、芭蕉、菠萝蜜等数十种热带水果让人应接不暇,馆外的鱼池虾塘里,藕荷茂盛,一派生机盎然。而三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采煤塌陷地。“这里的采矿塌陷区曾经有2000多亩,最深的地方塌陷1米多。”喻兴生态园的职工陈宾告诉记者,生态治理过程中,他们把塌陷的土地填起来,进行复垦,抬田挖出的水塘用来养鱼,形成了“上农下渔”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该塌陷区地下矿井的水温高达39—42摄氏度,地上的热带雨林馆正是利用矿井水的余热建成的。

  “土地流转之后,每亩地给村民的补偿是1200元,村民再到园区打工,每个月大概有2400元工资,这样村民就有两份收入。”陈宾告诉记者,现在的喻兴生态园是“一城青色半城湖”,塌陷区得到了全面治理后,不少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实现了由生态振兴带动人才振兴的乡村发展之路。

 

  家风“铸魂”乡贤传承 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发展 

  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济宁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曲阜市书院街道宫家村有一个“乐和家园”,居民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实现个人价值,树立自立、互助、公益的道德观念。今年50多岁的胡西唐和魏奉云说起刚过去没多久的儿子婚事,感慨万千,“结婚典礼和婚宴就设在乐和家园的剧场里,交给村里操办,省去了给孩子订酒店来回跑腿的繁琐程序,省钱更省心。”

  “村里经常有乡村儒学课堂和文化课堂,抛开大道理,从我们熟悉的婆媳关系、邻里和谐等话题入手,帮助老百姓树立家风,传承家风。”村里的文艺骨干颜青告诉记者,在儒学课堂学的知识,回家马上能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家中母慈子孝,全得益于优良家风的传承。

  今年67岁的马继明是汶上县白石镇寨子社区的热心人,在社区党组织的鼓励下,他加入了社区老年协会。每天早晨马继明都会拿着纸笔到社区小广场“值班”,听听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和发展的意见,并详细做好记录。“现在人老了在家里也没啥事儿干,能出门给群众办点实在事儿,帮着社区党委分忧,心里很踏实。”马继明说。

  在寨子社区,有很多像马继明一样的老人,他们德行兼备、威望较高,组成新乡贤组织,帮助社区“两委”调解纠纷,服务村民。

  “原本我在外地工作,现在村里发展的好了,爷爷劝说我回乡帮着村里干点事,开始我并不甘心,可是爷爷跟我聊了很多关于村里的事情以后,我决定回来试一试。”寨子社区村委委员朱学武村委里最年轻的党员干部,爷爷是村里的老乡贤,眼看着村“两委”班子老化,于是接受了村委主任的委托,把朱学武成功劝回了村里。

  一个村,两代人,乡贤文化的传承为寨子社区乡村文化振兴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回到村里的朱学武牢记爷爷的话,把村“两委”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在村委主任的引导下,朱学武很快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并把从外面带回的先进管理理念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为乡村服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组织振兴凝心聚力 发展乡村不负振兴使命 

  “我们社区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居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社区通过招商引进白石联华超市、翔盛机械、德顺大酒店等企业,解决了150多个就业岗位。”

  “2016年年底群众在微信群里给我留言说,因为一楼的老人们习惯用烧水炉烧水,熏的楼上不敢开窗户,问能不能让咱社区通上天然气,我接到信息后马上反馈到镇里,镇里接到后又转县里,也可能县里统筹考虑,2017年年底我们社区成为了汶上县第一个用上天然气的社区。”

  “跟着老同志们,我学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学到了工作方法。我相信可以在这一方土地展翅高飞。”

  年轻的白石镇寨子社区村委委员们向记者讲述着他们自担任村干部以来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故事,这些年轻人来自农村,服务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社区党委书记王曰恒告诉记者,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出现了老龄化严重,村“两委”决定把村里在外打拼的优秀年轻人召回村里,充实干部队伍。这些优秀的年轻人都是党员,他们作风扎实,干劲十足,和社区乡贤理事会共同服务社区居民,取长补短,将社区“两委”班子从繁琐的社区事务中解放了出来。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新寨社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项目,每年为社区增加集体收入100余万元。

  每一个乡村的振兴都离不开组织的振兴,而组织振兴的都离不开一个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羊”,不论是乡村产业振兴还是文化振兴,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坚强带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是嘉祥县万张街道接骨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庆伟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多年前,他放弃了城里的生意回到村里担任起支部书记,走上了基层党支部为村民服务的“操心路”。张庆伟为每个巷子都安排了一位党员操心人,在村庄重大事项上充分发挥党员的旗帜引领和支部的堡垒作用,做到人人参与。

  近年,接骨张村抓住街道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蔬菜种植区的机遇时,遇到了成立合作社的难题。村民观望犹豫,合作社的组建停滞不前。接骨张村党支部明确由党员带头,流转自家土地组建合作社。

  在党员带领下全村村民积极响应,流转232户农户土地,共计1000余亩。村集体根据订单开展土地流转和作物种植,流转的土地每年可以种植3季,由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保底收购,并根据收购品质和产量以收购价格的5%作为二次分红交给村集体,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每月都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丁相楠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