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要把发展说清楚

2017-11-03 16:5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文阁 臧运卓

编者按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是最硬的道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直白的呐喊,一个落后民族奋起直追的宣言。

1992129日,南行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小厂七年间产量增加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时,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201710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报告全3万多字,通过中文分词技术可以得到全文的高频词列表,位列第一的词是“发展”,共出现232次。媒体评论,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下最大的政治任务,是未来最大的动力源泉。市委书记刘星泰强调:要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落实到日照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定不移讲政治,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动力,聚精会神办好日照的事情,在建设新日照进程中履行政治责任、展现政治担当。因此,为如期实现“追赶”“脱帽”目标,更好地擘画未来、理性前行,特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对我市三年内的重大社会经济发展举措进行深度解读,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日照:要把发展说清楚”。

写在日照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之际

日照:海边有片“野茶山”

——“林水会战”侧记之一

特约记者 田文阁 臧运卓

纯天然野茶,长势不一,有的达半人之高

纯天然野茶,长势不一,有的达半人之高 

甲子山的野茶,“野”出了品牌、“野”出了市场

甲子山的野茶,“野”出了品牌、“野”出了市场

甲子山坐落在巨峰镇内

甲子山坐落在巨峰镇内

1

2017年,日照“南茶北引”第51个年头。

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榜显示:日照市茶园26.5万亩,茶叶总产量1.5万吨,茶叶生产涉及32个乡镇、779个村、20余万茶农。

半世纪前的一捧茶种,长成清香四溢的“北方绿茶之乡”——同在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榜:2016年,“日照绿茶”品牌价值11.87亿元,茶业总收入25.8亿元。

根据日照市茶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茶园面积要达到30万亩。

问题接踵而至——土地,从哪里来?

三年内要新增近四万亩茶园,需动员千家万户流转土地,但是面临基本农田保护区这一无法逾越的“红线”。

况且,即使流转出土地,立地条件是否适宜种茶?

当然,还有第二条途径——开山。

根据相关法律,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坡禁垦。换个角度看,25度以下的山坡,可以开山种茶。

然而,开山种茶,需要水利、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能否成正比?

2

天台山,距海6公里,羲和祭祀太阳之地,主峰258米,北部约1500亩山场属于涛雒镇下元一村。

多少年来,下元一村的森林防火压力太大了。

尽管市、区、镇层层织起专职森林防火队伍,经费、人员、责任一目了然。

但是,下元一村连老带少就五百来口人,手大,捂不过山来。

每年清明、过年,别的村按风俗祭祖敬天,下元一村干部群众却提心吊胆。

怎么才能既让大山枝繁叶茂、护住山土,又让林火无处蔓延、无薪可烧?

2000年,下元一村试着“引茶上山”。

为什么选择茶?

茶虽是灌木,根却很深,很能涵养水源。茶长起来后,还很快就能“欺死”杂草。特别是茶四季常青,能避开秋后满山的枯枝落叶。

该村书记黄庆林回忆,“当时撒茶种,就是想试试,防火是主要目的,所以也没投多少人力管,有枣没枣撸一棍,这些茶能不能活,全看它们的命了。”

当年,1000亩山场里撒下的茶种大部分发了芽,长得油汪汪的。冬去春来,这些茶苗该叫虫子吃的吃了,该冻死的冻死了,但剩下的却都倔强地抽出了藤蔓。

这让黄庆林喜出望外:“撒着长的孩子泼实。”更让人惊喜的是,头年虫子吃剩下的茶苗,竟然不怕虫了,用不着打药。

第三年起,这些松下槐旁的茶苗长出了个子,可以采茶叶了。

村民炒制后发现,这些野茶泡出的茶,汤色明亮,回味甘醇,“有杀头”。

如今,天台山上的野茶亩产茶叶到了10斤。对比山下茶园的平均亩产150斤,野茶树出品率只有15%

但正是如此,恰巧印证了“物以稀为贵”。今年春季,天台山的野茶每斤卖到3000多元,还都是常年老客户预定的。

以野茶为噱头,下元一村注册了“下元青”商标,拿到了绿色产品认证及QS认证,成立了茶叶生产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示范村”。

3

在日照,野茶之香,下元一村并不是最早嗅到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照、青岛、临沂陆续尝试“南茶北引”。1966年春,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南茶北引”在日照试点的决定。

北纬35度,距海15公里,气候温润,降水充足,甲子山被首批选中,成为“南茶北引”日照试点地之一。

尽管甲子山所在的巨峰镇如今已是日照绿茶最大产区,然而最早在山上试种成功的茶田之前却鲜有人知。

1989年,甲子山南坡赵家村的赵炳冯承包下510亩山场。

一天,赵炳冯偶然瞅见山半腰的松树林中竟然有一棵“茶树”,一人多高。

他摘了几片茶叶,放进口里一嚼,老茶树枝重、叶厚,味道极苦。可再嚼一会后,这苦中透着香,就是小时候爷爷喝的“第一代”日照绿茶的“板粟香”。

回村向老人一打听,原来这是当年“南茶北引”上山时无意间掉落的茶种,得三十多年了。

赵炳冯小心翼翼地扒开老茶树的根,发现不仅根系发达,竟然斜着往下扎了5米多深。这可是涵养水土的宝贝,他开始试着为老茶树“开枝散叶”。

一半用茶种播种,另一半直接扦插,结果两种方式全部成活。显然,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老茶树完全适应了甲子山土壤气候的母代基因延续了下来。

1989年至2000年年间,赵炳冯陆陆续续承包下甲子山的万亩山场。

随之,在这重山之中,他见缝撒种,500多块“茶园”以半山腰为起点,沿山势高低错落,直达甲子山顶。

这些“茶园”,大的亩多地,小的十几平方米,五六垄一组,八九行一块,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松林。春去冬来,年年都有随风四散的茶种,直接在松林之中安了家。

“这‘松下茶’,既有松香,又有茶香,满口的野茶味,和大田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赵炳冯认死理,凡事“打破沙锅璺到底”,他把甲子山上的这些茶分成两大类,一是“野放茶”,一是“野生茶”。前者是成块的,人工撒的种;后者是自己发出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鲁成银副所长说很形象,”赵炳冯说:“‘野生茶’比‘野放茶’,更野,更天然,是一种完全天然的生长状态,就是山野间的村妞,完完全全地还原她的生长状态,该苦就苦、该香就香。”

“中茶所副研究员、国家一级评茶师刘栩尝后认定,由于甲子山上的松林成了天然藩篱,防风、挡沙、遮阴、防冻害,给茶树创造了一种‘松下茶’小气候,所以这些茶虽然叶片厚了许多,却因揉尽了一份天然松香,降低了茶叶的涩味,比南方‘野茶’的口感、内质都高出了许多。”赵炳冯很是后悔:“可惜‘松下茶’商标被广东人早注册了,等咱想起来晚三秋了。”

赵炳冯很肘,他再三琢磨,就把一座山头改名“野茶山”。这次,申请、报批、公示,手续很齐全。因为种茶快三十年了,他也有了一堆头衔: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副会长、日照市茶叶学会会长、日照市茶业研究所所长、日照市甲子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4

全市“林业会战”、创国家森林城市,市林业局进山摸底如何扩大森林覆盖率、总结森林防火规律。2017年春,在甲子山发现了赵炳冯的“野生茶”。随后,又来到下元一村。

“群众早走在市场前面,而我们却落在了市场后面!”市林业局向分管市领导如实汇报,然后端起“想法”:让茶叶返祖——在林水会战中,全市适合“野茶”生长的山坡,大面积、成规模发展5万亩“野放茶”和“野生茶”,这既是另一种植树造林,更会成为日照绿茶的另一个独特品牌。

这一想法,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认可,并随即成为林水会战的“任务指标”。

尤为难得的是,市林业局还挖出了日照“野茶”的历史渊源。

线索存在于10年前的一部爆红电视剧《大染坊》中——在同题小说的25集,为化解陈寿亭和上海六合染厂总经理林祥荣愈演愈烈的商场冲突,林祥荣之父、第一代海派商人代表性人物林伯清,专程赴济南拜会山东商界大佬苗瀚东。接待林伯清时,苗瀚东端出一碗绿茶,并就这碗茶的根底,考究起“林老爷”。最后,给出答案:“这是山东日照的野绿茶,生长在海边的山上。”

苗、林在商场的风生水起,是20世纪初。苗瀚东端出的这碗清香飘溢的“日照野绿茶”,应在百年前。

那时,尚没有“南茶北移”!

换句话说,“南茶北移”,只是将“茶叶”长成“茶业”。

《大染房》原名《乱世奇商》,作者陈杰。剧中主人公“陈六子”,是陈杰以其祖父、一代近于完美的商业奇才陈立庭为主要原型创作的。

陈立庭籍贯淄博桓台县,曾先后在周村和济南经商办实业,开办的染厂后来演变为济南第一染织厂。他与“日照野绿茶”的缘分,应在清末民初。

遗憾的是,陈杰先生于200676日英年早逝,年仅50岁。所以,其先人缘何对“日照的野绿茶”高看一眼,《大染房》中那棵“日照野绿茶”的“根”具体在何村何山,也就无从考证。

在影视剧产业链中,“日照野绿茶”能入《大染房》,这叫“植入式广告”,得花大把银子。

可是,憨厚的陈杰先生并没收日照一分钱。

凭此,可进一步推定“日照野绿茶”这一情节的真实性,它不带点滴的商业利益,而且在一个巨商世家中流传了上百年。

如果说,影视作品不足为证,那么,再看五莲山光明寺、涛雒鱼骨庙和河山西坡、岚山北垛春的山顶等地,野茶还枝繁叶茂。

在磴山红云寺,仍流传着老和尚以茶疗病济世的传说……

这是日照绿茶的“根”!

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相信有了文化底蕴的“日照野茶”,将长得更壮、更旺 

札记:

让茶叶返祖——许多时候,解放思想,就是一层窗户纸。

甲子山上的野茶已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下元一村的野茶也开枝散叶了17年,而且都“野”出了品牌、“野”出了市场。

但是,它们为什么仅仅在一村、一家个体茶园里“划地为牢”?

这是究竟是思维迟钝,目中无“市”?还是“懒庸”之疾,得过且过?

令人纠结的是,这甚至还无法问责——因为无法界定到底该是“政府作为”还是“企业行为”……

可是,市场已经回答:领先半步,就是品牌!

换言之,落下半步,就可能被淘汰!

当然,与其前究原因,不如前瞻市场。

可是,面对“赵炳冯们”的后悔与遗憾,面对市林业局“群众早走在市场前面,而我们却落在了市场后面”这一震耳发聩的反思,还是突然想起一句话:“麻木”和“懒庸”,比腐败更可怕!

回到本文,在日照,还有多少适合发展“野茶”的25度以上的“山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