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在日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进程中,如何植好这棵“树”,并使其发挥出综合的生态环保效益?对此,日照有着精彩的作答。
——牵手科技创新。日照与中国林学会、山东省林业厅共建5000亩中国(日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区,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林业科研示范基地、暖温带地区特色植物展示基地、国家良种与新品种培育基地、林业科普与休闲观光基地”;
——结合“旅游富市”。坚持林中增香添彩、林下广撒鲜花种子,日照聚力建设“山间竹海”和“林中花海”;
而通过“一林一特色、一果一产业”有效探索,借助土地流转、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日照在促进林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由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林水会战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依托创新融合发展,日照探寻到了林业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良好愿望与科学态度的完美结合。而一个个项目、产业的运作成型,也不断集聚出了港城生态发展的新动能。
在“林水会战”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围绕破解“钱从哪里来、管护机制怎样理顺、良好愿望与科学态度怎么结合”等问题,日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铸就出了绿色发展的“日照模式”。
“手中无米,唤鸡不来”。要将具体工程落到实处,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此,日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风向标”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制订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林业。据了解,全市社会资本造林21亿元,占造林总投资的80.7%。
植树造林“三分在建,七分靠管”。今年48岁的常仁波是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护林员队伍的一员。每天,他至少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完成两项工作,一是查看树木情况,二是预防山林火灾,而像他这样的森林防火护林员和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等“多员合一”的专业工作人员,日照有2000多名。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日照建立起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护林防火体系,仅去年冬天,全市在森林防火方面的资金投入就达2500余万元。
而在组织领导的保障方面,日照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强化督促检查,实行协同作战,凝聚起了绿色发展共识,汇聚起了生态建设合力。
记者感言:不尊重客观规律,树苗栽下不管理,只见“数目增”,不见“树木长”……在全社会齐抓植树造林工作的同时,“植数”的概念浮出水面。
日照人深知,植树造林滋养的是自身的生命带,受益者是每一个人。因此,如何真正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杜绝“植数”现象,被提上议程。近年来,日照建立“工程化”模式、走好“科技型”路子、用好“市场化”手段、促进“融合式”发展,在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