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艺·匠心】日照乡土工匠系列——錾字于银 刻艺于心 十六年錾刻传承银器之美

2019-10-21 16:23: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林丽 伊鸣 刘树豪 王明硕

成品

烧化

打磨

抛光

制作银饰的模具

大众网·海报新闻日照1018日讯(记者 林丽 伊鸣 刘树豪 王明硕)谈起银饰制作的起始,汪照利说起源于一场围观。八十年代末,有些游走着做生意的“南方冒子”(南方人)来这边制作金银首饰,摊子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汪师傅也在围观的人群中。那时汪师傅还是个木匠,“喜新厌旧”的他曾做过生意,锯过大缸,这时对这门手艺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自己揣摩工序,再加上拜师于小莲村老银匠张师傅(姓名不详,约1932年出生),经过他的调教,汪师傅手艺增长很快,不久开始在老城区东关影院的路边摆了个金银饰品手工制作摊位,一干就是十六年。汪师傅说,金银饰的制作,有锻造法与模具法,前者应该有几千年历史,而后者的兴起只有三四十年。

锻造法是将碎银放在类似洋槐木这种木质较为坚硬的木头上融化。一开始没有喷火枪时,是用铁皮小桶,内置棉花与汽油,点燃后对准碎银用嘴向铜管内吹气。间断撒入硼砂作为催化剂,火力集中,把碎银融化成一个整体的。然后用小铁锤锻造成型,再用火煅烧后放在模具上,一锤定音,用力击打就能将模具上的花纹印在银饰上,之后,“先用锉刀锉锉,再用玛瑙刀‘赶赶’”,银饰开始焕发出清亮的光芒来。最后用工具“约”成型——采访期间,汪师傅时而用本土方言来表达一些专业术语,当手工艺消失,这部分特殊的方言也就消失了。在时间的流逝里,方言的像素也在不断下降。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银饰制造方法,同时暗合了阴阳化育。在《易经》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一者太极,统领阴阳,运化万物,就在这枚银戒的制作上也有折射。

汪师傅打开一个铁皮橱子,里面放的是石膏模具。跟1号电池的形状与大小差不许多。汪师傅把两块碎银放在石膏模具的凹陷里,用喷火枪烧热,模具周身也要加热,以便空气的排出。一会碎银融化,用另一个盛有石膏的小桶紧压,融化的银便顺着凹陷底部的小孔流进模具内部。待其凝固,将石膏打碎,银饰就成型了。如前面的方法一样,再打磨,抛光。

锻造中使用的钢模,有文字和图案两种,文字直白,“富贵”“长命百岁”“吉祥如意”“福”;图案婉约,龙凤,牡丹,海棠,玉兰等等。或隐或显的表达出佩戴者的心思祈愿。

锻造除了用模具还要用到錾子,錾子头上有不同花纹,诸如花瓣,树叶等,可以自由创作。说起判断金银的成色,汪师傅说,“我是凭经验,拿银子来说,越白越软,纯度越高。”“那用物理方法呢?”“量出体积,重量,可以算出比重。我一般看看,掂量下就基本有数了。如果不纯,就需要提纯。用硝酸钾和盐酸,配成‘王水’,又叫‘强’水”,与银子一起烧,就能把杂质去掉。”

汪师傅说,生意较好是在8799年,赶集时一天能做七、八十件。00年放开金银管制,大小商场都可以出售首饰,还有一些低廉小饰品的销售,金银首饰的手工制作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再说,还有个信誉问题,人们都相信大商场不是。”“现在还有活干吗?”

“很少,你看我的垫子都生锈了。”虽已不再以银饰为生但汪照利家里的铁皮柜依旧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各样的模具闲暇时他还是会拿出自己的那些“老伙计”们亲手制作他最钟爱的银饰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怀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zhuangyuanyuan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