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邹慧
编者按: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们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于风雨飘摇中寻到心中信仰;为实现党的伟大事业,奉献毕生。“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他们从青春走到暮年。党旗漫卷中,老党员们的信仰依然熠熠生辉。大众网·海报新闻即日起推出特别策划《党旗漫卷银发情》,关注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故事,让老党员带领我们重温红色岁月,带我们牢记初心、砥砺前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邹慧 实习生 郭馨煜 日照报道
“我参军入党,是为了革命,为了解放全中国。”
家住莒县龙山镇后仲沟村的张子珍,出生于1930年11月,1949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至今已拥有72年党龄。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聊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革命时的经历。
“我1947年参军,参加过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1952年10月,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回国。”老人家告诉我们,他在战场上九年,没有往家里寄过一封信,一是怕家人惦念着自己,二是在他看来国是第一位的,有了国才有家,“只要战争不结束,我就不能打退堂鼓,”张子珍目光坚毅地说。
虽然已是91岁高龄,听力也有些障碍,但是张老的记忆却出奇的好,谈起半个多世纪前他参加革命时的一幕幕,仿佛就像是发生在昨天。
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渡江战役即将在长江边展开,那一年,张子珍刚满十九岁,“渡江之前,我们筹粮食、造小船,然后把造好的渔船运到江边,船不能抬着,只能顺着水走,所以遇见没有水的地方,我们就现挖水沟。”老人家双手比划着,激动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1949年4月20日夜晚,声势浩荡的渡江战役开始了,先前空旷的江边,转眼间舳舻千里,“天刚刚黑,我们就上了船。敌人军舰从上游方向开来,亮着灯,把江面照得透明。炮声隆隆,子弹打得像刮风一样,”张子珍说,解放军上千只木帆船在长江上扬帆起航,军民一条心,冒着敌人的炮火一路前进,他坚信,这是一场不怕死的冲锋,“当时不知道害怕,一心就想跟着党,把长江渡过去,解放全中国。”
“一心跟党走”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际上却重如千钧。在战场上,这句话好似一盏明灯,指引着张子珍始终坚信中国革命必将胜利,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10月,张子珍又随同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志愿军承受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坚守在无名高地上,美军的飞机、大炮将整个战场打成一片废墟。张子珍这样回忆道,“敌军的三辆坦克正对着我们连队所在的山头,那炮弹一个接一个,火力密集程度根本就无法想象。”
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整个无名高地一片火海,通信线路被炸的七零八落,阵地与前方总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张子珍挺身而出,他向副连长请求亲自去总指挥部报告情况。
“我从战壕里爬出来,子弹在耳边嗖嗖地飞,炮弹轰轰地响,到了有遮蔽的地方,就趴下来爬着向前走,但是时间紧、任务重,你要是打谱前进,就不能爬,必须得跑。”他冒着铺天盖地的枪弹,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成功到达指挥部。
“我向团部报告完情况,带着一名通信兵,背着电台,立刻重新返回战地,”张子珍沿着战壕来回穿梭,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他说:“当兵打仗,保家卫国,就是要把命搭上。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怕牺牲。”
张子珍一生都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生活低调,不表功,不求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关于战争的那段记忆,被他封存在心底,即使有人好奇跟他打听,他也只是简简单单说几句。
对于党的关怀,张子珍动情地说:“是共产党培育了我,我这一辈子,都感恩党、跟党走、听党话。”短短的一句话,饱含了老人家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海报制作:韩依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邹慧
李树边家住日照市莒县峤山镇穆家沟村,1930年出生,已经步入鲐背之年的他听力有些障碍,可精神依然矍铄,回想起那段被尘封多年的峥嵘岁月,老人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详细]
6月7日,全新的日照市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落户”日照国际博览中心D区(东港区青岛路518号),一经启用便吸引了很多市民朋友的目光。今天,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探访这个既有“颜值”又有“实力”的新晋“打卡地”吧![详细]
家住莒县龙山镇后仲沟村的张子珍,出生于1930年11月,1949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至今已拥有72年党龄。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聊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革命时的经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