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马慧
责任编辑:张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平平 张浩 付三义 日照报道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泥与火的碰撞,除了热烈还有希望。
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老师张磊手中,一抔泥土也能变得生机勃勃,经过塑形、雕琢和烧制便是一件会说话的艺术品。它承载了一位师者传道受业的初心,也坚守了一名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
传承:8年,他在等那场天青烟雨
2004年,张 磊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工作期间先后于湖南师大及景德镇修学陶艺制作。从2013年接触陶艺至今,他孜孜不倦地钻研,仿佛在等周杰伦唱的《青花瓷》中的那场天青色烟雨。
“仿古青花沉稳、古朴,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思和情绪融入到工序里。”张老师用手中的毛笔在素胚上勾勒出线条,再用青花料进行着色,这位老师浑身散发着一种手艺人特有的朴实和执着。
练土、揉泥、成型、制釉、施釉、雕刻、烧制……一件陶瓷品制作往往要十几道工序,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但陶瓷最大的特点和最大困难就是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烧成后作品出现裂纹或垮塌,十几天的努力付之一炬是常有的事情。
张磊深知陶艺“入门容易,成家困难”,但他把这看做自我认知的过程,择一匠艺,执一匠心。“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智者,什么都不说,但好像又把什么都说明白了。”张磊说创作的过程是寂寞的,但也是快乐的,“我可以调整色彩的饱和度,让青花的颜色更清新,也可以重设一条线的弧度,这样的过程充满惊喜。”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创新:出圈,让非遗融入视觉表达
教育,是知识传承的艺术,更凝结了师者的创意和智慧。
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呈现,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外在与内涵兼具并非易事。如何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创新表达方式、开拓思维,这是张磊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在2021年山东省第二届精品旅游文创大赛中,张磊和学生们交出了“答卷”。
学生作品《心鲁》《印象纸鸢》《十二生肖割绣香包》等5套文创作品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和优秀奖3个。学生们创造性地将鲁绣、章丘年画、布老虎、潍坊风筝等非遗元素融入创作中,设计出手机壳、钥匙扣、耳机壳、服装、马克杯等文创产品。
学生使用了大胆的撞色、精巧的纹路、夸张又呆萌的形象……这组文创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既凝结了山东人代代相传的智慧,又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另辟蹊径,让齐鲁文化沿着校园文脉流淌起来。
张磊说:“不管是学习还是比赛,能打破固有思维,赋予画笔创造力和生命力,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守正:修心,用审美的眼光去生活
在张磊的教学过程中,总能看见新生与古老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因为他尊重学生的创意、允许学生犯错,始终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值得被肯定、被鼓励”。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发现创作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张磊正在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生活。
“相比于单纯地教授技艺,我更原意教会学生们发现美。”张磊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除了带课,他还面向全校开设了陶艺选修课,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大胆参与进来,共同感悟工匠精神,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修艺到修心、从校园到社会,张磊的公益课堂面向社会有教无类,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取之泥土,淬火而生的技艺,在他手中再次得到升华。
水火土木炼艺,书香笔墨入魂,他在教授技艺的同时也在传播一种向上、向美的信念,教授的是知识,打磨的是初心。
张磊,以一颗赤诚匠心传道育人,于己,成就技艺;于校,成为顶梁;于业,成为楷模……
初审编辑:马慧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