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作用的研究

2019-10-28 16:03: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郑美花 郑成刚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作用的研究

执笔人 山东外 职业技术大学 郑美花 郑成刚

2018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组

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那么,植根于乡村气息的民俗文化就成为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振兴民俗文化并服务乡村振兴,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进程中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

早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顶层设计,把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上升到乡村振兴保障的高度纳入战略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

也就是说,乡村的振兴不但离不开乡村文化,还要激活并挖掘各种乡村文化铸魂资源,来塑造有物质形体的美丽新乡村。即通过“乡魂里子”的挖掘来建设美化“有形面子”工程,并且是“乡魂里子”起引领作用。即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通过新动能聚焦的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挖掘并激活乡土文化之魂的密码链,盘活各类相关资源,培育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再造引擎,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动能,并服务乡村振兴。

这样,就可以使优秀民俗文化遗产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拆旧立新”行进大潮中得到抢救和保护,在发掘的盘活中得到传承。既守护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乡土文化之魂, 又能够满足人们既要美丽山川,还要有美丽民居、美丽乡愁和风情的心愿,主力了我省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新家园的建设。同时,也助推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让民俗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经我们课题组,通过田野实地调研法、民俗文化专家采访及参加省市里组织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采风活动及考察调研,对我省民俗文化的资源进行了再认识,结合实际,一遍遍分析研判,本研究发现: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乡村的振兴可以通过聚焦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民俗文化产业,进而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四化”(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再造引擎,构建了“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作用的系统方案。希望给我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行中,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再造引擎,是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文化引领”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乡村的民俗文化就是由村民们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劳作方式(如民族传统工艺、陶瓷手工作坊)等组成。她记录着乡村古传统村貌、工艺、匠作精神、乡愁、乡贤、宗族等的发展历史。新时代及时抢救、发掘、挖掘这些文化历史和内涵,来培育民俗文化产业,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再造引擎、创新动能,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组合拳”

1.“民俗文化+”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新理念。

民俗文化要想在新时代起到振兴乡村经济的“引擎”作用, 必须刷新新时代对民俗文化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在民俗文化的价值认同上下功夫,必须在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上下功夫,深入挖掘遗失多年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还要从选用的教师、使用的教材、受教育场所到受教育主体都要进行精心的规划。

2.“民俗文化”+非遗—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点。

乡村振兴,非遗先行。乡村振兴就是要找到乡村的特色优势,并保护这种特色、利用这种特色,它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是我们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的内涵所在。突破遗产的生产基地展示功能,融入科技新手段,让遗产发挥科普教育价值,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放眼世界,也可以让我们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中,可以看到复兴中华民俗文化的信心与路径,让我省民俗文化遗产财富在齐鲁大地上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和光彩。来建设当下的中国日照文化、中国日照气派、中国日照风格。

3. “民俗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民俗文化产业要想在新时代中焕发色彩,必须刷新民俗文化产业理念,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品牌,才能在市场化经济中落地成长。因此,培育新的民俗文化产业,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四化”(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绘就多样化的“齐鲁风情画”,才能形成具有我省民俗文化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产业智慧化---“民俗文化+刺绣工艺”。 农民画绣,打造日照“民俗文化航母”产业化。这是日照民俗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的最好范例。为日照市的民俗工艺文化作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智慧产业化---“民俗文化+文创”。乡村的振兴就是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与创意、影视、动漫科技等现代新兴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成功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盈利性的文化产业,进而构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现代化民俗文化产业体系。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

跨界融合化---“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不断创新业态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展示等旅游活动,带给游客视觉上、感官上新体验的产品,带给游客丰富多彩的体验,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打造能够有温度的产品、有文化的包装,真正实现‘可带走的记忆’,才能增加居民到乡村旅游的频次,让民俗文化带动民俗旅游。形成园美、村靓、业兴的新格局。

品牌高端化---“民俗文化+养生”。充分利用地理文化资源及我省特有的传统中医养生、中西医疗、中医康复和养老文化资源,打造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品牌高端产业。以旅游观光带动健康管理,以养生养老来促进国医坛的生态旅游国际康养特色产业综合体。如聚力打造的日照“中医药文化旅游之都世界健养生圣地”是民俗传统文化的又一名片。

4.“民俗文化+”“基因”工程—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乡村振兴的实质就是为了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还要“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来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农民才会富裕。这就要界定传统民俗文化载体是农村,民俗文化主体是农民,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是乡贤艺人,还需要多元化机制治理。只有激活乡村这条“基因工程” 密码,才能够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支撑,才能重现青山绿水,重塑古风古韵的美丽宜居宜业新家园。

5.“民俗文化+”政府—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民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大旗下,要想发挥乡村振兴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当加大民俗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制定挖掘和保护民俗文化发展总规划,政府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组织抢救、挖掘、发掘和保护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进行集中整理和资料统计,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引导和宣传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民俗文化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鼓励乡村民俗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让乡民成为民俗文化管理发展的主体,参与民俗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的大业,实现乡村振兴利益共享机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zhuangyuanyuan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