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打乐里听夹仓

2018-02-23 18:1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尹衍庆

吹打乐里听夹仓

尹衍庆

打开夹仓这座商贸古镇的历史画卷,海上群帆并进,码头车水马龙,城内商号林立。几百载辉煌,留下无数绚烂的画面。一次次沉寂,一次次复兴,直至今日提出的夹仓古镇综合开发大业。当我们再次站在夹仓的土地上,如果单凭用眼去看那些历史上留下的遗迹,您未必能清晰地系统地去想象出当年的胜景。不过,作为一个靠商贸兴起的古镇,夹仓自然有其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独特方法。

艺术是记录历史的最佳载体,繁盛的商贸史造就了夹仓独有的文化:戏曲、民歌、乐器、绘画……而在这些璀璨若繁星的文化中,流传至今的夹仓传统吹打乐便是品味和感受那段历史的最佳媒体。

连成谱——南北文化汇夹仓

明清之时通商开埠,让夹仓成为南北客商聚集之热闹处。外地人提到夹仓,总习惯称夹仓口,究其原因,一来此地是两条河流之入海口,二来在历史上夹仓一直扮演了口岸的作用,吞吐货物的同时,更兼容并包了南北各地的文化。晋商、苏商、浙商、徽商,在十三孔桥的码头旁,在佟公义集的商铺里,口音不同,地域各异,通商的同时,也把各种文化元素带到了夹仓。

清末,四大徽班进京,开创了国粹京剧。京剧包罗万象,集南北戏曲腔调板眼之大成。在夹仓这座汇集五湖四海商贾名流的商埠,京剧自然最受推崇。从请戏班到自己组戏班,不论苏鲁晋浙,南来北往,都好听上一段京戏,甚至亲自披挂上阵,连夹仓本地的几个名门大户也不乏铁杆票友。台上唱得淋漓尽致,台下的伴奏也是风生水起。夹仓擅长包容文化,更擅长融通文化,民间艺人融合京剧伴奏的和传统夹仓锣鼓,谱成了一套名曰“连成谱”的吹打乐曲。

连成谱借用十部京剧曲牌的鼓点,配以夹仓传统锣鼓点,谱成一套风味别致的新曲目。底鼓如同京剧里的司鼓,掌握着一个乐队的节拍;而京剧伴奏里手拿的拍板,便由吹打乐里的小钹来扮演;几面锣钹分别代表着京剧里不同的锣声,各种人物造型不同,步履有别,神态各异。虽无唱词唱腔,但和着连成谱的节奏,不禁让人重回繁盛之时的夹仓,感受那熙熙攘攘的众生百态。

斤求两——繁荣商贸兴夹仓

夹仓的核心生活是商贸,每天经营着诸如大米、海货、酱菜、糕点等生意往来,商铺里的算盘珠也是一天也不停歇。多少担大米,多少坛酱菜,多少斤糕点,多少两银子,都是从算盘珠里寻求答案。而在古代计量中,一斤等于十六两,不像今天这般除以十好换算,为了算数方便,账房先生都是熟记从一两到十五两换算成斤分别是多少,比如1两就是0.0625斤,2两是0.125斤…15两是0.9375斤。这边的账房先生记得清,那边的艺人也把这些斤求两的数字演化成了鼓点,创造出又一套经典吹打乐曲目。艺术源于生活,用在此处颇为贴切。

一段传统锣鼓过门后,从一两的“六二五”开始,鼓、锣、钹,相互呼应,看上去枯燥的数字在鼓点中却是千变万化,一点也不像算盘珠拨动声那般单调乏味。敲完“六二五”,再跟上一小段过门,接着是二两的“一二五”,三两的“一八七五”,一直到十五两的“九三七五”。敲完一遍,演奏的人意犹未尽,听的人也入了迷,不知不觉把这些不易记忆的数字也烂熟于心。原来,看似日复一日、忙碌不断的生活,竟有如此之生趣!经营着商铺,核算着账目,是盈是亏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享受生命中每一个细节。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其中真谛无非是把生活中的精华提炼出来。

长行——贺喜迎新乐夹仓

在生活中寻找快乐,这是商人常年奔波在生意场上而乐此不疲的一个重要缘由。都说商人永远不知满足,但商人却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顺利地送出一趟风船,或是成功迈过一道小坎,甚至不过是百忙中能有点闲暇,都会让他们感到身心的愉悦,也要聚在一起庆祝一下。若是逢年过节,娶妻生子,则更要隆重庆贺一番。夹仓吹打乐那些最原始的锣鼓点,便是在这一次次的庆祝中,一次次的交流中演绎而成。直到今天,结婚迎亲时,我们依然能够听到这些最古老的曲目,夹仓人给她起了一个非常通俗和贴切的名字——过街调,也叫“长行”。

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齐聚在一条街上,互相之间有着更多的交流和协作。过街调也是讲究几个演奏者的协调:鼓点一致,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演奏起来也格外欢快,“和”与“合”这两个字眼犹为重要。艺术更是人和人之间精神上交流最好的方式,经常在一起演奏吹打乐,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自然拉近了,很多无法用言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感情都会得以沟通和升华。夹仓几百年的兴盛,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在其中做出了一份贡献。

夹仓的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和发掘。借今天夹仓古镇综合开发的契机,将夹仓的文化更加深入地推介给世人,既是传统文化生命的再现,也为现代人和现代生活注入了更多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安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