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连载|第八章 集思广益造美城
来源:大众网 2015-08-11 14:18:00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千年美城
精品才能包涵文化,精品才能传承文化。粗制滥造,只能留下建筑垃圾,而不能传承文化。
小城镇建设要从长计议,立足千年定大计,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打造,精雕细刻,用潜耐淡定的心态打造一座具有文化特质的千年城镇。一任地方领导,哪怕只盖一座楼,只建一条街,也要让它成为精品,传之后世,成为未来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建筑垃圾。
无论一个“精”字,还是一个“美”字,都是真金白银铸造的。建筑风貌,投资巨大,对此,小城镇的领导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充分认识这样一个真理——
风貌也是生产力!
如同一个人一样,相貌平平,不会引人关注。小城镇也是这样,相貌平平,也不会吸引眼球,更不会变成生产力。
要特色,就必须大投入;
怕花钱,就无特色。
当小城镇因风貌独特而引人关注、令人向往的时候,城镇风貌将会产生强大磁力,吸引、聚集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是带动旅游观光业发展。因此,小城镇的领导者要解放思想,敢于花钱买风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下列等式可以成立:
投资风貌=高效回报!
▲巴黎的风貌是银子堆砌出来的。如今,世界各地的人源源不断地涌向巴黎,为巴黎人带来滚滚财源。
▲没有梳妆打扮,哪来花容月貌?徽派建筑之所以漂亮,也是银子堆砌起来的。如今,祖宗的血汗荫及子孙后代,皖南的古村镇都成了旅游的热点。
▲曾经造价不菲的大理白族建筑,现在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决策,是打造精美城镇的前提。凡是精美的城镇,都不是一个决策者拍拍脑袋的结果,而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小城镇建设的决策者都应当学习建设台儿庄古城的决策者——陈伟,不仅亲自调查研究,还要聘请各路专家广泛论证。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不能只由一两个决策者“拍脑袋”,不能单纯依靠建筑专家,还要有美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旅游学家、环保专家、农林专家、水利专家、文化策划专家、民间艺人、民间能工巧匠、地方文化名人等专门人才共同参与,集中大家的智慧。因此,小城镇要成立由各方面专门人才组成的规划建设咨询委员会,为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
各级政府应当督促规划设计部门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立足实际,为各个小城镇设(包括农村)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和店铺,供群众参考、选择。
打造千年美城,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正确的城镇化理念是什么?
打造千年美城,要树立正确的城镇化理念。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指出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几种错误理念和做法,在此,本书还要做进一步的澄清,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城镇化理念。
第一,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在国外只有“城市化”这个词,而中国却创造出“城镇化”这个词,这是中央立足中国农村面广量大的实际而确定的,是一条高度清醒的战略思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小城镇应当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向着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然而在文化特色上,在建筑风貌上,镇与城是有区别的。镇,虽然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点,但作为工业文明来说,它只是外延(这是对大部分地区的小镇而言,而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边缘,有一部分镇则完全工业化了),而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它是中心,因此在文化特色上,应当更趋向于农业文明,体现传统文化,从这一点上来讲,城与镇应当区别化、错位化。当城市的水泥森林令城市居民烦恼的时候,小镇应当在文化风格上逆城市化绽放,以散淡、质朴、舒缓、宁静的田园风光为人们提供一块精神休憩的家园。
第二,城镇化不等于楼房化。小城镇建设不能一刀切,不能都建成公寓式楼房。在制作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城镇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的过渡性、交融性、多元性,实行多种居住模式、多种住宅样式,既可以有公寓式楼房,也要有带院落的低层楼房,更要有平房院落。小城镇里居住着一些以农为主的农民,还有一些半工半农的居民,只要与“农”沾边,说到底还是农民,既然是农民,就需要保留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需要保留与“农”字相关的活动空间,而平房院落和带有院落的低层楼房,则是他们最理想的活动空间。这个空间,也是传统文化产生、延续、发展的空间。而赶农民上楼,摧毁传统文化延续的空间,无异于铲除传统文化。
西方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大量地保留了一些小镇的原有风貌,并没有一味拆除老房子、铲除平房,更没有一刀切地把居民赶上楼房。几百年不变的“原状态”,是一些小镇的风貌特点,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弥足珍贵。
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东北方向50公里处的小镇波尔沃为例,分析其构成美的几个要素。
▲这个小镇高低错落,色彩斑斓,远远看去像一幅风光秀美的油画。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民居绚丽的色彩
▲房子很普通,只是涂了鲜艳的颜色
▲ 把窗户和墙皮处理一下,就不是“扁平脸”了。
▲高低曲折的小巷两侧,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平房。
▲这个小镇上有许多院落。这是一户人家的院子,门垛是白色的,门是黄色的,里面的平房是红色的,色彩不断变幻。
城镇化不等于楼房化,从这个小镇上,我们可以得到有力的例证。这个小镇上拥有许多院落,许多平房。虽然是平房,但是很漂亮,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各具风采。由此我们应该想到,城镇化应当立足实际,兼顾各种需要,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不可一刀切。而在我国,许多地方盲目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一窝蜂地在农村建起公寓式楼房,把农民赶上楼,农具没处放,畜禽没处养,柴草没处堆,粮食没处存,可谓“赶着鸭子上架”,严重脱离实际。
(二)什么样的小城镇才是美的?
从博尔沃小镇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主要看点构成了她的美貌:
一个是屋顶子,主要是造型,变换多样;
一个是墙皮子,主要是颜色,五彩缤纷。
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是奠定小城镇美感的思想基础。西方小镇大都不豪华,但是都很好看,充分显示了西方文化的多元之美、自由之美、个性之美、张扬之美,有些虽然破旧、苍老,却透出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当我们在仔细琢磨西方小城镇之美的时候,会醍醐灌顶般地领悟到,那些大胆泼辣的色彩,那些奔放恣肆的线条,那些张扬率性的造型,构成的不仅仅是小城镇的外表之美,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不趋同、不盲从、不循规蹈矩的艺术环境,进而形成不趋同、不盲从、不循规蹈矩的思想氛围。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往往追求统一性,颜色统一,造型统一,线条统一,最终是千家一面,千篇一律,缺乏创意,这反应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统一性、盲从性,缺乏独立、自由、领异、创新的精神。环境塑造人,千篇一律的环境,带来思维的一律性,认识的趋同性,熏陶久了,就形成一种“不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氛围,成为文化禁锢。而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不拘一格,敢于出彩,各美其美,才是一种多元之美、自由之美、个性之美、张扬之美,才是鼓励创新、创异、创造的文化氛围。因此,小城镇的建筑应当标新立异,设计出独特风貌,充分展现个性,通过建筑风貌的创新创异,培育敢想、敢闯、敢领天下先的文化氛围。
其实,构成一座建筑美感的要素无非是三个方面——色彩、线条、造型。这三个要素组合好了,美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且通过一些实例来看西方的建筑设计师们是如何组合这三个要素的。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座小镇上,所有的房子的门窗、墙角,都用不同的色彩进行了装饰。墙面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整个小镇因为讲究墙面的构图和色彩的搭配而显韵味。
我们不能都照搬西方的样式,但要吸收西方的文化理念,改进和创新我们的样式。中国的传统民居,特别是北方的传统民居,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重,过于凝重、内敛、含蓄、中庸、统一,缺乏变化,大多数以灰砖青瓦为主调,端庄敦厚,不显不露,过分矜持,缺乏自由伸张、个性崭露。如,地处鲁东南地区的莒南县大店镇,曾经是一座纵跨明清两朝、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虽万宅波连,甍脊如云,宅深似海,但都是一个模式,千宅一面,大都板着面孔,庄重严肃,缺乏变化,没有灵动感。
▲大店镇民居:双榴堂正堂屋,让人感觉凝重、古板、压抑。
大店镇民居:缺乏色彩、线条、造型的变化。线条僵直,颜色单调。
相比较而言,我国南方民居则显得活泼、自由、灵动一些,造型玲珑剔透,乖巧,线条跳动,色彩艳丽多姿。
▲桑植县土家族建筑,从传统风格中提炼出来的现代房舍。保留了原来风格,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插图:白族民居注重造型、线条、色彩的变化,显得活泼、精巧。
▲ 广东碉楼
广东碉楼,古今混合,东西混合,各领风骚,各展其美,美美相映,美不胜收。
从以上古今中外所有美丽建筑和美丽城镇中,可以概括出它们所共有的几个主要特点——
造型追求一个“变”字,不是一个模样;
线条体现一个“活”字,不是一味古板;
色彩注意一个“多”字,不是一个颜色;
墙面突出一个“立”字,不是一个平脸;
街道讲究一个“曲”字,不是一条直线。
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把握好这几个要点,大胆创新,就能够使建筑的线条更夸张一点儿,色彩更明丽一点儿,造型更灵动一点儿,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美丽建筑和美丽城镇。同样是防火墙,在皖南,则设计成马头墙,在湘西凤凰城,则设计成凤头墙,而在长沙岳麓书院,则设计成龙头墙。这便是创新,是特色。
▲在徽派建筑中,防火墙是马头墙,而在湘西凤凰,则是凤头墙。
▲在凤凰古城,防火墙被设计成凤头墙。
▲ 在岳麓书院,被设计成龙头墙。
(三)无古可复怎么办?
一些小城镇历史短浅,往往无古可复,缺少深厚的文脉延续,那就不要生拼硬凑,凭空造古,而是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提炼当地文化要素,结合当地文化要素,从新设计自己的建筑风格。这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继承,但不是复古,不能完全搞成老样式,而是在继承、吸收传统文化风格、文化要素的前提下,立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结合低碳、绿色、环保等现代建筑概念,有所发展,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式的,而且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决不是老样式,不是古董的翻版。
▲ 这是农民的新居。整齐划一,但是太统一,造型、色彩缺乏变化。其实,再用中国文化元素包装一下,譬如,如果屋脊和房檐用青瓦覆盖,檐角在伸展一下,向上翘一点;墙角用灰砖镶嵌一下,山墙上画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就会展现出地方文化风味。
▲这些屋顶都流动着曲线美。
▲檐间的雕饰处处透露着古典美。
(四)小城镇规模有多大?
在市场经济时代,小城镇的概念应当有所突破。有些小城镇的发育不一定在行政中心的驻地,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俱全的“小而全”的小城镇。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在一些适合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地方,完全可以发育成功能单一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等。这些专业小镇可以有几千口人,也可以有几万口人,不一定求大,但一定要求特、求精、求美。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一些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然发育起来的小城镇,要予以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在五莲县管帅,可以立足温泉资源,考虑建设功能单一的温泉度假小镇。
小城镇,也包括中心村(社区),在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尊重自然地貌,顺应自然环境。
(五)建房用地受限制怎么办?
按照现有的用地政策,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难以实现。按照现有的农村住宅建设政策,每家每户只有2.5——3分宅基地,农民只能千篇一律地设计连体成排的住宅,被一个模式死死地捆绑住,有特色的住宅难以伸展手脚。对此,应当制定相应的小城镇用地政策,当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设计完成后,应当给予一定的土地空间,让小城镇的特色伸展手脚,生动活泼。
(六)谁来建设小城镇?
谁做小城镇的开发主体?在城市建设中,都让开发商包揽一切。但是,在小城镇开发建设中,要把开发商和农民的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别都让开发商包揽了。开发商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追求,往往导致粗制滥造,忽视了建筑的细节,忽视细节,就是忽视文化,因为细节之中蕴藏着文化,文化镶嵌在一笔一划的细节之中。这些细节,还是要靠农民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用自己的心去勾描、刻画。政府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为农民设计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样式,包括住宅、商铺、作坊、庄园等建筑,让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样式,或者参照政府提供的样式进行调整、修改,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审美,自行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中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有充足的能力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建设,只要政策到位,有可供参考的样式,农民自己会建设起有文化特色的美丽的住宅、店铺、庄园,乃至整个小城镇。
春天的风,淌过泛青的柳条,打着旋儿,在田野里跳跃,小城镇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当这些小城镇有了文化特色,就如同春天的田野绽放出烂漫的花朵,这个繁花烂漫的田野,就成了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无论我们飞的多高多远,都会有一根长长的丝线连着那里,那是我们永远想念的家,那就是我们永远的乡愁!
当千万个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像一簇簇花朵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就实现了!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