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日照新闻

《记住乡愁》连载︱中国会不会上演“逃离曼哈顿”?

来源:大众网   作者:庄乾坤   2015-07-27 15:17:00

 

乡愁是什么?乡愁究竟有多么重要?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何以三次谈到乡愁问题?

20151月20日,习近平在云南省洱海边古生村李德昌家,跟农民聊天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这是他第三次谈乡愁。

第一次谈乡愁,是在2013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延续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特别是“乡愁”一词,运用得十分精准、恰当,入木三分地描述出城镇建设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力。

第二次谈乡愁,是在2014年3月份的“两会”上,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的审议,他说,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他说,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

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反复谈及乡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文化是培育灵魂的,有文化的城镇,才能更好地塑造人、激励人、引导人。在城镇的文化氛围里,人们耳濡目染,年长日久地受熏陶,会培育起与城镇的文化氛围相关联的品格与德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既包含着提供衣食温饱的“自然水土”,也包含着滋养居民品格、性情、习俗、精神面貌的“文化水土”。文化,是城镇的灵魂,一座城镇,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灵魂。

培育文化特色,是城镇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城镇发展的重要目标。离开了文化支撑,城镇就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谋划,“软”“硬”兼备,两手齐抓,切实做到“有文化,适宜居,可传承”。

所谓“有文化”,就是要珍惜、保留、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城镇的文化特色,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要对地方文化加以挖掘、整理、提炼,把当地的文化元素运用、展现到城镇的规划、设计、建筑中,形成自己的建筑风貌。如果各个城镇的建筑风貌都拥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就会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而不会出现互相复制、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局面。

除了有形的建筑,城镇的文化还弥漫在无形之中,特别是那些具有优秀思想内涵的传统习俗、风尚、理念,如孝老敬亲,关爱邻里,看情顾面,古道热肠,忠厚诚信,融洽相处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雕筑建筑风貌的过程中,要将这些无形的文化精华凝固、展现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门一户、一街一巷之中,让居民耳濡目染,进而渗透到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有文化”,这样的城镇才会“有灵魂”。

适宜居,就是要根据现代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低碳、绿色、环保、舒适的现代理念,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规划、设计、建设小城镇,让居民充分享用现代物质、文化成果,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度、舒适度、幸福感

可传承,就是要注重物质和文化的双重传承。精美、优质、牢固的建筑物作为物质产品,可以穿越千百年时间,世代传承,持久享用。这样的建筑物还是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载体,它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还是“凝固的语言”、“凝固的课本”,融合在建筑物之中的文化理念也得以延续千百年。城镇在打造优质建筑的同时,还要重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别是城镇所具有的优良的传统习俗、风尚、理念,要通过其他各种手段大力挖掘、整理、展现、标榜、弘扬,使其不断传承下去,润心育人,泽被后世。

当许多地方都在匆匆忙忙地推进城市化的时候,逆城市化发展,突出乡村特色、田园特色,便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一种发展模式;当许多城市都在抄袭西方图纸的时候,逆西方化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便成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自醒;当许多城市都变成一个面孔的时候,逆雷同化发展,坚持差异化,坚守自我,坚守本真,美己之美,便凸显了弥足珍贵的“特色价值”。

当城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时候,她就拥有了无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当千万个城镇以自己独特的风姿展现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就实现了。

第一章:中国会不会上演“逃离曼哈顿”?

在匆匆忙忙的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产生了诸多误读。一提起西方世界,一提起现代化,就以为是摩天大楼。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影视片蜂拥而来,展现的全是摩天大楼;国内各类媒体也以羡慕不已的情调,以大量高山仰止的镜头报道西方的摩天大楼,我们便以为摩天大楼就是西方的样子、现代化的样子。

的确,没有人愿意把镜头对着低矮的房子说:这就是我拍摄的现代化!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高楼大厦的魅影就成了现代化的写照。在纽约市曼哈顿岛上,摩天大楼密如丛林,一直是全世界上镜率最高的地区,是西方现代化形象的模特儿,许多影视片就是以它为背景的。这个仅有57.9平方公里的小岛,引起多少中国人的向往和热望,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不认为,那里就是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和高度现代化,那里就是资本主义的伊甸乐园。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满是高楼大厦的魅影,挥之不去。

      

4C857D56948349FCACBCD81829CDDBBA

▲黑魆魆的华尔街

FC331EBBFD2746A093B7DA0D98336983

▲摩天大楼下的狭窄胡同

我们在仰慕“曼哈顿高度”的同时,也在迅速学习、效仿曼哈顿,其速度之快,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建起的摩天大楼让全世界仰视,我们也自豪不已!

然而,等我亲自到西方一看,到纽约一看,才知道那不是全部事实,那是各类媒体的局部夸张,乃至片面夸大。新闻媒体、影视作品,为了吸引眼球,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感官刺激效应,而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正应了各类传媒的需要,于是曼哈顿的形象,像大西洋上空连绵的云层,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季风涌向世界。

1609年荷兰人亨利·哈德逊船长发现了河海交汇处的曼哈顿岛,荒草丛生的曼哈顿岛便开始了它的殖民历程。河海交汇,运输便捷,小岛便成了枢纽要地,贸易发展,商业繁荣,欧洲殖民者都想到这个岛上占有一席之地,来的多了,就拥挤,地面有限,就往空中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争先恐后。商家们以楼高为荣,楼的高度,代表实力,显示实力,你建三十层,我建六十层;你建八十层,我建一百层,欲与天公试比高。曼哈顿岛上矗立着5500座高楼,其中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35座。在世贸中心遗址上,再建造541(104)高的摩天大楼,再创世界之最。在这个狭长的小岛上,聚集了全世界最富有最庞大的金融、保险、贸易、传媒机构。本来,曼哈顿岛上的许多道路是二百年前跑马车的,窄窄的,仅有十几米、几十米宽,摩天大楼在马车道两侧疯长,这马车道也就更显狭窄,像一条条老鼠道儿。其实,曼哈顿是城市被拜金主义奸淫后生下的怪胎。

自古至今,自东方至西方,人类就有登高望远的强烈愿望,浪漫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抒发了人类共同的豪情与理想,不过,他的理想仅仅“危楼高百尺,”于是就想“手可摘星辰”。可惜,他无从看到曼哈顿的万丈危楼横空出世,何等伟岸,何等壮观!人类站在自己筑造的距离地球三四百米的高台上,看天地苍茫壮阔,心飞神逸,何等自豪!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而现代人站在这穿越云端的高楼上,纵情吟啸,扬声万里。上帝把人类放在地面上,人类却把自己高高地举起来,远离地面,试图与上帝亲近。这是人类智慧的巨大超越,是对自然的巨大超越。

J6J@U3{NE44U_LEJW%8GK0F

▲曼哈顿的水泥森林密不透风

0@C7$OXA6[NVR`AATXI`7%1

▲拥挤不堪的曼哈顿,只剩下冷冰冰、硬邦邦的钢混和玻璃,没有一点儿温柔。

然而,超越不久,人类就有点后悔了。

人类发明了快速奔跑的汽车,本来为了日行千里,却又被汽车拥堵得走不动。在曼哈顿上班的人居住在曼哈顿外,先开车到地铁站,然后再坐地铁到曼哈顿,单趟需要一个半至两个小时。一天来回两趟,就是三至四个小时,疲惫不堪。资本家们在这一来一往中,就把资本吮吸膏脂时带来的快感消磨光了,只有极少数超级大老板,才驾驶直升机上下班。

人类一方面为能源紧缺而焦虑,一方面耗费巨大的能量把人、把物送到四五百米的高空。

人类向往天上仙人的生活,幻想出月洞天宫,想住到云彩里,住到天上,于是把摩天大楼建到云彩里,却发现住在天上不如住在地上舒服,住在云彩里不如住在小木屋、小石屋里舒服。

人类追求阳光,追求蓝天白云,却不得不挖掘地道,建造地铁,大白天里像老鼠一样在地下钻来钻去,大白天里在互相遮蔽的高楼大厦里掌着电灯工作。

人类追求自由,却不得不把自己关在钢筋水泥做成的囚笼里,一层层叠起来,像马蜂一样集中在一起。

人类追求高大宽敞的楼宇,建起了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却把广厦外面的空间挤压的异常狭窄,看不见日月星辰。

人类拼命追求财富,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黄金,不给草木生长的地方,却发现黄金换不来草木的滋润、舒适、温馨、惬意。

其实,曼哈顿岛上高高矗立的,恰恰是城市的高度无奈。

由于楼层过高,给恐怖分子提供了可以集中袭击的目标,于是发生了“9·11”事件,让美国人撕心裂肺地痛。

由于楼层过高,楼间距过密,让人产生了压抑感,于是,陆续有商业机构开始上演“逃离曼哈顿”,到附近的新泽西州发展。

P{$K`0@X18R4X%L(FGH3XK1

▲世界贸易大厦遗址上,又在建设新的世界最高楼。

曼哈顿只是一个由哈德逊河与东河环绕的狭长小岛,面积仅占纽约市区的7%左右,有其特殊性。其实,整个纽约市并不都是曼哈顿的样子,除了沿着河岸、海岸还有一溜儿稀疏的摩天大楼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纽约市就没有几座摩天大楼了,公共建筑、商业服务设施多在十层左右,至于私人住宅,绝大多数是木制的平房和二三层高的小楼。小楼知风雨,主人亲四季,在这样的小楼里住着,有花园、草坪、树木,与自然亲近,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纽约是美国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其它城市的摩天大楼则稀稀落落。在美国第二大城市费城,在西部的洛杉矶,这些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只有市中心区域矗立着一堆摩天大楼,看起来只有几十座的样子,除此以外绝大部分是低矮的楼房,而私人住宅,多是别墅式平房和二三层的别墅楼。只有穷人,才住在政府提供的十几层高的公寓楼里。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也是如此。在欧洲,摩天大楼则更稀更少。真正的西方,是平房里的西方,是二三层小楼里的西方,是宁静的闲适的西方。

当然,这与他们的国情有关,人少地多。有那么多的土地,何必把楼层建那么高,把楼群建那么密?

而在中国,人多地少,所以楼层要建得高一些,楼群建得密一些。这也是我们的无奈,有些城市,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人口规模的压力,人们的步伐只能向云端迈进,只能把自己变成“水泥罐头中的沙丁鱼”,确实很无奈,香港无奈,广州无奈,上海无奈,重庆无奈,北京更无奈。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那么无奈呢?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量地建设高层建筑,北方人大都没有见过雨后春笋的景象,而看看自己的城市,就知道什么叫如雨后春笋了。且不说二线城市,连一些三线城市,乃至一些县城,也在争先恐后地建设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挺立的骄傲的胸脯,且越挺越高。城市个头儿高,就代表着实力?代表着荣耀与光彩?

似乎,哪个城市没有高层建筑就自惭形秽,没有底气。

似乎,没有高层建筑,就是不发达,就不是大都市,就不是现代化。

似乎,那任地方领导没有建起高层建筑,就没有政绩。

于是,一些小城市也成了曼哈顿,成了香港,成了上海。

当人类对自己的楼漠化行为颇感无奈的时候,有一个怪物却狂喜不已。楼越高,人越密,交通越拥挤,人类越讨厌这样的地方,它越兴奋越活跃,这个怪物就是资本。哪里楼高人密、拥挤不堪,资本就往哪里奔涌,从四面八方呼哨而至,麇集一处,像苍蝇扑到腐肉上一样,掀起黑绿色的蝇浪,一浪高过一浪,钢筋水泥砖头在蝇浪中漂浮到天上去了,地价在蝇浪中漂浮到天上去了。

听说,西班牙首都里斯本市中心的居民因为狭窄拥挤,离开了市中心,里斯本成了“空心城”。西方人走过的弯路,我们还要重复一遍吗?城市,除了当作资本的乐园,能不能成为人类的家园?当中国上千座城市都矗立起曼哈顿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上演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逃离曼哈顿”?

如果要“逃离曼哈顿”,我们该逃到哪里去呢?

逃到小城镇去!也许有人会这样回答。

但是,当小城镇也成了曼哈顿呢?

因此,本书提出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竭力呼吁保持小城镇的自然、本真、质朴、宁静、温馨、舒适,好在将来人们“逃离曼哈顿”之后,去小城镇做个“乡下人”。

藏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人总是以睥睨的目光看待乡下人,在未来,真正的“乡下人”会不会以睥睨的目光看待那些可怜的“城里人”呢?

相关链接:

庄乾坤作品《记住乡愁》将在“山东24小时”连载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时欣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