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第七章 园林深处藏师法
来源:大众网 2015-08-05 14:43:00
——小城镇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的文化理念和规则
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是先进的,值得我们自豪,更值得今天师法。
中国古代城镇建设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讲究”——
1、讲究天人合一,遵循自然;
2、讲究阴阳辨证、对立统一、因果循环;
3、讲究自然、流畅、和谐、含蓄;
4、讲究情调、意境,蕴涵诗情画意。
这“四个讲究”,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法则,特别是在园林建筑中,体现得更充分更鲜明。由于大量古镇被毁坏,完整性不存,对这些传统的理念和法则,大多要从古典园林建筑中感悟、寻找。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园林之美,就是古典小城镇之美的浓缩版。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时尚。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涵盖面极为广泛,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如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把眼光投向园林,去追寻理想的家园,传统的园林文化正以其强劲的脉气在现代生活的土壤中广泛延伸,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位的一种文化时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园林城市、园林小区、园林工厂、园林社区,甚至酒楼茶肆、家居庭院都在堆峰磊石、造泉植竹、雕柱画檐、漏墙弄影,这一切都显示着园林文化正在凸现出当代价值。
小城镇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借鉴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师法园林,尽量运用园林建造的规则——
借藏透漏,
高低错落,
转承启合,
柳暗花明,
虚实相映,
动静相生,
水陆相衬。
遵循这些规则,使小城镇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始终展现山景水景田园景,突出自然化、生态化,践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下面,用几个实例来印证中国园林的特点。
例证之一:深巷尽处是青山
▲ 汶川县水磨古镇的透景艺术。四面青山,是小镇的背景画,既然以山为背景,就应当充分崭露背景之美。小镇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街道的通透性,使街道与山景相连,融为一体,人在弯弯曲曲的街道上漫步,不经意间即可浏览远处的山景,清新的山风裹挟着松香草气从街口流入,在街道上漫溢,也在人心中荡漾,山城相融,人山相亲,谁能测算出小镇居民的幸福指数?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街道的尽处建一座高大楼房,把山景堵上,还会有这么美妙的感觉吗?
▲ 凤凰古城的透景艺术。小城的街道是通透的,没有形成视角上的死胡同,漫步在街道上,自始至终能够望见远处青山。一个“透”字,使山景映入城中,同时,山上有塔,又为一景,城“借”山景和塔景,构成了一幅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画面。
例证之二:垂杨分烟借景来
▲苏州拙政园的借景艺术。画面中心远处的塔是园子外面的。如果远处没有这座塔,整个画面在构图上过于平淡,而把这个塔借入园中,在视角上形成一个聚焦点,引人注目,整个画面就显得构图生动、内容丰富。
例证之三:隔轩窥得墙外景
▲ 苏州园林的“漏景”艺术。
墙本无情物,轩开意趣生;
幽景乍泄处,魅力却无穷。
墙的原始功能是“堵”、“挡”、“防”,而在中国园林中,却充满艺术想象力,在墙上开一孔方棂窗、瓶形窗、扇形窗,墙内墙外光景便得以互赏共享,墙就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例证之四:绿荫深处蕴含蓄
插图:中国园林的藏景艺术
“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国文化讲究含蓄美,不直白,不张扬,半隐办含,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画楼在水一方,相隔重重荷叶,露出华美的尖顶,就十分令人向往,再用浓浓的绿柳一遮,更令人遐思:垂杨深处藏画楼,绰约仙子隐玉阁?
例证之五:枯枝残叶亦有韵
插图:枯荣、美丑的对立统一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正是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一诗里描绘的凄美意境。荷叶虽然斑驳残破,但秋雨打来,依然发出清脆的声音,在迎雨傲霜中又奏响了秋的旋律。即便是冬季狂暴的风雪来临,对它也无可奈何,铁色的残梗枯叶,伫立着倔强、冷傲,显示着不屈的精神。 韶华虽逝,灵魂犹存。从残枝枯叶上,让人读出荷的坚韧与孤傲!
例证之六:曲巷流诗忆丁香
插图:建筑艺术的辩证法——弯曲与残破都是韵味。
残破的碎石墙,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弯弯的雨巷,细细的雨丝,撑着雨伞走过的姑娘,轻轻地飘去,身后留下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流溢着诗人戴望舒浓浓的诗意——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反之,如果把街道拉直,两边的墙再用大理石方块砌起来,地面用方方正正的大理石板铺起来,一眼望穿,一览无余,还会有这种雨巷的韵味吗?
例证之七:水是最妙丹青手
插图:虚实相映、阴阳相生、水陆相衬之美
因为有了水,才亦真亦幻,动静相生,人间与幻境相迷乱,天空与大地相错位,才生动活泼,令人留恋;因为有了水,中国园林艺术才能够塑造宁静、淡定的意韵,让人心静如水,念淡如云。
插图:依依垂柳,弯弯拱桥,婷婷玉荷,悠悠碧水,纤尘不染,一派清纯世界。正是:
境虽由人造,心却随境宁;
心境两相照,玉洁映冰清。
在总体规划中,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直线加方块的工业化格局,增加自然、散淡的风格,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具体应做到“五个尽量”——
1、尽量不建“小高层”。
“小高层”是最没有文化的建筑。它本来是城市的无奈,可是,一些小城镇竟然盲目抄袭,把这种无奈当做骄傲,照搬过来,当密如丛林的“小高层”崛起之时,也就是田园意境消失之日。尽管土地紧缺,尽管各级都在试图从旧村改造中置换可以用于工商业开发的土地指标,但是,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一定要坚决避免“小高层”,千万不要破坏原有的舒适、惬意。
2、尽量避免平顶房。
无论平顶的平房,还是目前充斥所有小城镇的平顶的楼房,都是按照赤裸裸的实用主义原则设计建造的,是工业化初期遗留下的丑胎,是一种最不讲究文化韵味、最没有人本理念的建筑垃圾。目前,全国的小城镇几乎都充斥着这种建筑垃圾,因而所有的小城镇给人的印象就是破破烂烂,都像棚户区。
3、尽量遵循、保护自然地貌、减少工程化痕迹。
劈山、开岭,削高、填洼,推平、拉直,是目前小城镇建设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极大地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力,破坏了生态环境。
多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干一件自相矛盾、杀鸡取卵的蠢事,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搞所谓“土地整理工程”、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每年拨付大量的财政资金,鼓励、扶持各级造地,增加土地面积。然而,土地面积不可能凭空而来,要么是通过旧村、旧城改造,把原有的村镇面貌消灭掉,抹除乡村记忆,抹掉历史文化遗存,增加一点儿土地面积,要么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填平、取直了本来就稀缺珍贵的荒坡、野堰、沟汊、汪塘、湿洼地、河道等自然遗产,统统变成非自然状态的人工土地,把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斩尽杀绝。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方面吆喝着要保护自然地貌,一方面向全国大肆抛洒所谓“土地整理补助资金”,鼓励各地继续疯狂地、大规模地掠夺自然、破坏自然面貌,言行自相矛盾。鉴于以上这些错误的做法,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应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少做削高填洼之蠢事,少搞拉平取直的造地工程,力争不消灭汪塘、水荡;不取直、垒砌汪、塘、河、溪,不要把小城镇的水系变成水利工程。
4、尽量搞好水系规划,原有水系能够恢复的,要恢复;没有水系的,也可以根据自然地貌、流域状况适度开挖水系,做到渠溪汪塘配套,形成岸柳塘荷相映成趣、鹅鸭蒲苇动静结合的田园风光。
5、尽量不要照搬城市绿化的做法,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物种,设计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绿化格调。绿化不能追求单一的常青树种,要尽量使用符合北方气候特征的落叶树,做到青枯相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现的是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生机蓬勃之美,而槐、榆、椿、楸、枣的枯枝干杈,展现出北方的苍凉之美、沧桑之美、刚劲顽强之美。马致远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便是苍凉之美。鲁迅先生在《秋夜》里描写了他家后园墙外那两株枣树,叶子落尽,一无所有的干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欲避去;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在这幅寒秋月夜景象中,那两棵枣树枝子倔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令多少中国人难忘!
不妨设想一下,在小镇的街口,如果有一棵老槐树或者老榆树,佝偻着嶙峋斑驳的背,伸展着无叶的苍老的枝,日夜守望在那里,岂不像是一位老人在守望着远方的游子?这要比一片西洋草皮更令人想家。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1、河道要曲,忌直。
水孕育了生命,亲水是人类的天性。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先人在选择村址、镇址、城址之时,首先择水而趋,依水而居。有水才有生气,有水的景观更显灵动。拥有河、湖、汪、塘等水面的小城镇,要充分利用河道、水面,搞沿河、沿水开发。通过恢复、开挖、拦截等措施,扩大水面,加大水容量,拉长岸线,变幻岸线,沿岸布局建筑项目,打造亲水小镇。
▲ 河道是弯曲的,路也随水势而弯,一切都是天然的韵味儿。
水之美在曲。水流有曲折,才会产生曲线美,弯弯曲曲,绵绵延延,柔美无限。水曲,才会有水湾,有水湾才会产生美的荟萃。湾里,折射着天地宇宙间的变化,印记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踪影,有多种生命的汇集,动的静的,有情的无情的,长期的短期的,阳刚的阴柔的,各种生命,各种姿态,各种气象,绚丽缤纷,呈现大千世界变幻之美,多种生命焕发之美。湾,历来是美学聚焦点,是人类情感展演的舞台和背景乐,自古以来,人类的情感经常在湾里流溢、荡漾,来来去去,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当然,更少不了历代文人骚客情感的漩涡、笔墨的漩涡,翻滚着、跳跃着,激荡出无数美丽的浪花、波纹,仅唐诗中就有无数湾边的故事和关于湾的描述——
更寻花发处,借月过前湾——贯休《晚望》
新鸿喧夕浦,远棹聚空湾——齐己《渚宫江亭寓目》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储光羲《钓鱼湾》
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卢照邻《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王勃《长柳》
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李贺《冯小怜》
仅仅一湾碧水,却展现出无限诗情画意,让无数智商情商俱佳的诗人痴迷不已,湾,究竟蕴藏着多大的奥秘和魅力?
在许多大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提出了“拥湾发展,依湾布局”的宏伟规划,湾,越来越成为宝贵稀缺的自然资源,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在用“湾”来忽悠消费者,引发消费者对“湾”的美好想象,刺激购买欲望,譬如“白鹭湾”、“澜泊湾”、“南浦湾”等等。小城镇更要注重湾的利用,有湾用湾,无湾造湾,千万不要为了多得一点土地而压缩水面。须知,土地宝贵,水面更宝贵。把河道拉成直直的水沟,那是水利工程,缺乏韵味,没有诗意,也就没有文化。
当然,水要随势而曲,不可人为而曲。要研究流域地势和水流规律,遵循水流走势,科学合理地引水、借水、用水,尽量不要把人的意志强加于水。
走在这些弯弯曲曲的天然河岸上,仿佛走进《诗经》描述的纯真浪漫、悠远宁静的上古意境,想起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起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遥远而又质朴的上古之风扑面而来。反之,如果这些河道用石头砌起来,变成生硬的引水渠道,那就失去诗意了。
如何把水用活,如何让水变美?绍兴鉴湖开发提高了很好的借鉴
插图: 这里是很明显的人工开湾
2、 河岸要有自然缓坡,忌陡齐、石砌。
与一切动物相比,人类最聪明,而恰恰是这些最聪明的人类,做出许多傻事、蠢事。河道,本来根据水流地势,历经亿万斯年,自然形成弯弯曲曲之状,人类却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改造,拉弯取直,砌岸镶边,战天斗地,试图改造自然,最后却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水体与岸地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两者不仅脉络相连,而且生物链也是循环的,比如,蛙类在水中繁衍生息,同时也要到岸上寻找昆虫类食物,当人类把水岸砌成高高的石堰后,蛙类再也不能爬到岸上觅食。因为切断了蛙类的觅食路径,蛙类大量减少,而虫类因为少了天敌,泛滥成灾,人类只好使用大量的农药灭虫,进一步造成生态失衡。我们对于河岸(包括湖岸、海岸)的态度,应当尽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一些河岸的地貌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不会有明显变化,不要刻意实行人工干预,尽量保持自然状态,除了一些坍塌岸段需要垒砌,其他岸段尽量不要垒砌,更不能压窄水面,向河道索取田地。
插图:自然生态的水岸
插图:破坏生态的河岸
▲砌起来的后果——切断了水体与周围陆地的循环,导致生态失衡,死水一潭。
▲非要垒砌不可的,尽量要搞透水墙体。这堵墙没有嵌缝,是透水的。
尽管有些河段要用石头护岸,但是要讲究艺术性,看起来像是自然的。
插图:
3、 路边绿化带要低矮,忌高凸。
目前,全国所有的城镇建造绿化带都采用一个模式——高于路面。这种模式的后果显而易见,下雨时,连泥带水都流到马路上,晴天时,尘土飞扬,环卫工人再费尽力气,把淤土扫回绿化带,如此反反复复,城市总是灰尘扑面。而在欧洲,一些城市的绿化带低于路面,下雨时,雨水从路面流到绿化带里,既灌溉了植物,又把路面冲刷的干干净净。
绿化带高于路面,泥土总是流到路面上。
▲ 绿化带低于路面,有利于植物吸收尘土和雨水。
▲美与丑的对比。一面是立体门窗,金碧辉煌,一面是扁平脸,灰色水泥,美丑差异悬殊。
▲ 这其实是一座完全按照现代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三层小楼,只是把窗户和墙面修饰了一下,便有了立体感,再涂上土褐色,传统质朴的羌族建筑风貌便赫然呈现。
4、门窗要花哨,忌单调。
曾经,中国式门窗是很讲究文化品味的,一些有条件的人家常常在门窗上描龙画凤、刻花雕叶、镂山勾水、撰文题字,借助门窗寄托情怀,表意言志,每一扇门窗都凝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一些老建筑的门窗,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收藏品。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个如此讲究门窗艺术的国度里,如今的门窗都是工业化产品,刨去了文化功能,只剩下赤裸裸的实用功能,一扇扇大门连对联都没地方贴了,曾经占据中心位置的对联,如今只好委屈地“靠边站”。
▲不一定都是镂砖雕木,富丽堂皇,有时用一点简单的点缀,便产生了无穷的韵味。这扇窗户上方简单地点缀几片黑瓦。
▲现在的大门,连门楣、门当都省略了,光溜溜的,只剩下封闭、防盗功能了,审美价值荡然无存。如果有关方面设计一座具有审美价值的门楼,供农民借鉴参考,也算是为传承文化立了功德。
▲因为铁质门面是烤漆的,怕腐蚀,所以不敢贴对联。在此,殷切期望门窗生产厂家设计一种能够贴对联的大门,比如,在门面上单独镶嵌两块木板,留给对联。
人靠衣服马靠鞍,建筑也要彩衣穿。这些建筑外装的金碧辉煌,显示了建筑的典雅、精美、华贵,成为艺术珍品。如同人一样,化妆才能出彩,只有雕窗镂柱、飞檐斗拱、流金溢彩,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反之,按照工业化思路,把房子建成简单实用的“水泥箱子”,肯定是丑陋的。
5、房顶要“起山”,忌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建筑物也是如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群如果做到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忽而高峰,忽而低谷,便有了节奏,便成了流淌的音乐。小城镇规划一定要考虑天际线的效果,设计得起伏有致,创造节奏感,让人读出韵律来。
▲凤凰古城的凤头墙,恰似一排排凤凰比翼齐飞,动感很强。
▲争奇斗艳的凤凰古城的屋顶。中国的老建筑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不留“小平头”。
插图:本来已经起脊的房子,又加上了高耸的马头墙,更显嵯峨多姿。
▲欧洲老建筑之所以漂亮,也是因为它们奇峰俊俏,不留“小平头”。
6、周边环境要自然和谐,忌“破相”。
自然地貌是生态环境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所谓尊重自然,不欺自然,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地貌,只有充分保护好自然地貌,才能保护好青山绿水。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但是在营造居住环境的时候,往往不遗余力地劈山、开岭、削高、填洼、推平、拉直,过度破坏自然地貌,把自然挤走。然而,人的本性还是要亲近自然的,远离自然,并不舒服,于是又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营造“假自然”——园林。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西方人的居住理念,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然后最大限度地借用自然,融入自然。大自然,是他们最美妙的大园林。民居,散落在天然的大园林之中,是西方小城镇的看点。
且看西方版的“天人合一”——
▲ 瑞士的农舍,依坡而建,顺势而为,天人合一。
▲充分尊重自然,不搞推平、垫平、垒齐的工程没有整齐划一,处处体现散淡自然,既充分展示个性,又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欧洲小镇的特点。
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城镇、村落也是十分尊重自然之势,没有搞太多的“推平、垫平、垒齐”的工程,较好地与自然融为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处处体现田园风光。在汶川地震灾区恢复性建设中,有些小镇也是较好地遵循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为现代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现代样板。
▲汶川县水磨古镇的街道高低曲折,依势而行,建筑也是高低错落。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