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址寻访③|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寸山河一寸血

2021-10-27 15:00: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日照是山东建立中共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漫长的峥嵘岁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多处革命遗址。即日起,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与大众网日照联合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寻访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日照市党史遗址系列寻访》,带着镜头走进日照市各处红色纪念馆重要革命遗址,学习场馆遗址背后承载的革命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日照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潘俊宇 付三义 日照报道

  在日照东夷小镇一片仿古建筑群落里,有一处悬挂着红底金字牌匾的二层建筑。牌匾在白墙青瓦、檐角飞翘间显得肃穆庄严,这里是日照抗日战争纪念馆。

  走进这座两层的纪念馆,在展厅柔和的光线下,朱德元帅使用的同款驳壳枪、日本占领日照莒县真实照片、甲子山战役八路军用的步枪……一件件历史文物,将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燃烧的年代。

  日照是革命老区,是山东建立中共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地处中国大陆北部海疆的日照,率先举起了抗日战旗。

  1937年8月,莒县十字路(今属莒南县)爱国进步人士谢辉组织爱国青年学生、农民,建立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同年1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郭有邻,受中共山东省委指派,回到家乡组建了民众抗敌自卫队,建立了中共莒县特别支部。

  1938年2月,日军进攻莒县。第五战区第二路抗日游击队和刚刚到达临沂的庞炳勋第四十军一一五旅组成莒县城防司令部,司令刘震东和旅长朱家麟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率领第二路游击队、一一五旅和青岛海军陆战队第一联队等顽强抵抗,展开肉搏。

  “在此期间只有牺牲一途,别无路去走,家里事也没心去顾虑,实在也顾虑不及了,只等待将日本贼杀个干净,才能卸了我的责任。”这是刘震东在战前写下的家书。这封未来得及寄出的书信中,有对家人的牵挂,也有慷慨殉国的悲壮。莒城血战,打响了台儿庄序幕战中临沂反击战的第一枪,为台儿庄战役赢得了生死战机。

  在纪念馆二楼一角,有一处用玻璃垫高的地板,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地雷。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发明创造了许多武器,地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日照作为鲁南和滨海抗日根据地,也是地雷战的发源地之一。直到今天,日照陈疃镇还流传着一首抗战歌谣:“青冬瓜,红西瓜,我到桥头埋黑瓜,我的瓜个不大,鬼子最怕踏了它。”这首抗战歌谣描述的就是日照地区人民制作地雷、埋地雷的故事。

  枪支、钢盔、弹壳、行军包、望远镜、带有“抗日救国”字样的陶制筷子筒……3000余件(套)藏品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民族忠魂,五大展区所陈列的,是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日救亡,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在一件件抗战文物,一帧帧黑白影像,一段段图文记录中鲜活起来。

  这片热土,曾是众多中华将星浴血报国的沙场:于学忠,沈鸿烈,牟中珩,刘震东,朱家麟,黄书勋,周复……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同仇敌忾,携手赴难,在枪林弹雨中用身躯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民族灵魂长城。

  这方土地,还有无数淳朴百姓放下锄头,投入到抗日洪流中。他们从田间地头中来,凭借血性和智慧守卫家国,有的九死一生,终老垄亩,有的血洒疆场,埋骨青山。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日照先后有3.6万人参军,有44万人次的民工支援前线。数千日照优秀儿女为解放事业付出宝贵生命,革命先辈为追求真理与民族解放,威武不屈,百折不挠。

  如今,昔年硝烟已随风飘散,抗战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基因和制胜密码。站在历史的坐标前,新一代日照人民正继承先烈遗志,赓续革命精神,在复兴征途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小亿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