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日照

仰望心灵的高地——浅析王涛画作的精神追求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庄乾坤   2015-06-11 15:00:00

独弹一琴  王涛 

作为原安徽画院院长、安徽省美术界带头人,王涛一直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综观王涛的画,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与古人对话,用画笔开掘着中华传统文化最深厚、最本真、最动人、最令人仰止的精髓,勾画着中华民族心灵的高地,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无限风光。

幽幽的禅意。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哲学——禅。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人对生活的哲学认识。生活中无处不禅,而表现禅意,阐释禅意,悟创禅意,更是文人的境界、才智的体现。历代书画大家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或浓或淡的禅意。王涛的画中,则处处流露出着禅意,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参悟。僧人,是王涛笔下的重点人群,大都是禅意的化身。在《面壁》、《醒世咏》、《醉僧图》、《笑佛》、《大肚能容》、《六祖词意》等图中的僧人形象,或端坐入定,或酣然入睡,或坦腹憨笑,大多超离凡世,看开物我,将现实抛入云外,唯有精神存在,悠然怡然,进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尽管物质富足,生活奢侈浮华不少人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痛苦不堪,而观王涛的僧人画,如炎炎夏日入林泉深处,清凉袭人,身心俱爽。

王涛喜欢画钓叟。诗人孟浩然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王涛画中的钓叟,却是“多无羡鱼情”。这些钓叟大多数既不面对鱼竿,也不看鱼,身做钓鱼势,心中却无鱼,一副有鱼无鱼关我何事的神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风雨垂钓》图,一叶蓬舟,一位渔翁,戴一顶斗笠,批一片蓑衣,抛一线鱼杆,手托酒盅,面部扭向一侧,双目眯合,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整个画面,雨横风骤,水草飘摇,水波动荡。若用钓鱼者的眼光看,这幅画有违常规,风吹雨打的环境是无鱼可钓的。但是,渔翁依然如痴如醉,风也不知,雨也不知,似乎唯有执着的羡鱼情。其实,渔翁钓的不是鱼,而是一份心境,一份空灵。此时,在渔翁的感受中,风也没了,雨也没了,鱼也没了,自我也没了,无物,忘我,只有冥冥之中的悠然飘然。渔翁仿佛睡了,其实,他才是世上真正的醒者。此画用反衬的手法达到表意的目的,画面愈是凌乱、动荡,渔翁的内心愈是宁静、空无,达到了“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袅袅的乡愁。乡愁,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情感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园林。在城镇化的铁铲下,许多传统的习俗、节日、生产方式、建筑、自然景观等将不可逆转地消失,未来的人,在现实中将看不到淳朴、散淡、自然、宁静的乡土景象、田园景色,能够引起人们乡愁的物象渐行渐远。留住乡愁,保护精神的园林,成为当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王涛时常从繁华的都市返回偏僻、古老、宁静的皖南乡村,在从现代到传统的转场中,感受到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珍惜的东西,感受到当代人的心灵渴望,于是,展现乡愁之美,让人们留一份记忆,存一份念想,以乡愁之美呼唤人们珍惜传统文化,成为他自觉担负的时代责任。在王涛笔下,展现了大量的乡愁景象。《春牛四屏》、《牧归图》、《春牧》、《春江水暖》、《渔光曲》等,浓缩了画家对故乡的眷恋,牧童骑牛,漫游水中;牛背上吹笛,笛声入云;草地上放牛,莺燕穿柳;渔女舟上梳洗,朝日初升,水鸟群飞……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景像不再续存,王涛则用他的画笔把这些景象留住,让它们永存于人们的视觉中。

浓浓的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的祖先自古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视自然为“天”,且认为天与人是互相感应的,是一体的。人类本来就在山林湖河间生存、繁衍,数千年来,一直在清新、纯朴的自然环境中“诗意地栖居”,从晋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唐人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无不流溢着古人浓浓的自然崇拜情结。然而,现代人加快了离开原始自然环境的进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似乎一夜之间聚集到城市里,走的太快,心灵上有所闪失。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而聚集到城市,当在城市里拥有了这些物质享受之后,却发现高楼大厦并没有带来多少惬意、宁静,反而丢失了许多幸福感,水的氤氲,气的清朗,天的辽阔,山的清幽,草的芬芳,鱼虫禽兽的逍遥逸乐,一一不再。人们又想起自然,向往自然,跑到山里、水滨、林下,寻找“天”与“人”合到一起的惬意、幸福。

王涛大量描绘了古典的山水人物,但是,却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感,带有强烈的时代警示性。他的山水草木,撩拨起人类原始的本性追求,点燃了人类自然崇拜的神圣感。他用一副副纯真、唯美的意境告诉人们,自然是如此之美,置身自然之中是如此高端的精神享受。他笔下的山水,都是古典的,原生态的,配以古典的人物,从而塑造了古典的意境,抒充分发了古典的情怀,表达了古典的哲学观。他的画在一遍遍地告诉人们: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园林。《逍遥游》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最高远的山水意境——一轮落日,几抹淡淡的晚霞,几行随意点撒的墨点组成一群归鸟,洇湿的几笔又涂出水草岸畔,一位古人,一只小舟,一张古琴,独享天地湖洲的清悠、空旷。《独弹一琴》也是用简约的几笔横向涂抹,便画出“天高水远间,人鸟踪不见;岂为谁人赏,一琴我独弹”的意境,高远豪迈。《垂钓》图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淋漓地表达了画中人物置身自然的洒脱,筑起了超逸悠远的精神园林。

在人类的自然崇拜中,暗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人类敬畏自然,必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为了生存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会做到有序、节制、合理,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是自然崇拜的文化价值。然而,在当前物质崇拜的时代,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竭泽而渔,过度开发,大肆践踏自然,严重破坏生存环境。长此以往,秀美的山水将不复存在,无论白居易浔阳江头的瑟瑟荻花,还是陶渊明竹篱边望见的悠悠南山,张志和钓竿下的桃花流水,都将不复存在,只能在古诗古画中寻找。这是王涛对当代人的警示,这是他的作品的时代价值。读了王涛的画,会让人们更加怀念自然的岸畔,自然的水草,自然的松月竹风,自由自在的飞鸟鱼虫,从而更加热爱自然,崇拜自然,重树对自然的敬畏感、神圣感。

王涛试图深耕古代圣贤心田,开掘传统文化根脉,让看不见的精神变成酣畅淋漓、光彩绚丽的水墨七彩。他在深入“探究古仁人之心”时,展开了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开启了心灵的“直通车”。天地之间,独弹一琴;江山风月,拈来一笑。“心不动,幡不动,风不动”,强调精神至上,泼墨大写“唯心主义”,恣意涂抹令人仰止的崇高心象,是王涛画作的灵魂。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李雪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