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社区|资讯|敢当时评|独立调查|特色套餐|众众微博|数字报系|手机报|分站
网上爆料|网上投稿|网上订报|齐鲁民声

老家日照·海边旧事(十五)―刘克学(下)

/田文阁

 

10

在儿时的老呱,特别是邑人先贤同辈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东抄西拼,“堆”起了刘克学。

但行文至此,却引出一个问题:刘克学是哪里人?是哪朝哪代的人?

要解开这个结,前提是需要先搞明白是否真有其人!

准确的说法是:日照真有刘克学!日照亦有“刘克学”!

既然“日照真有刘克学”,为什么说“日照亦有‘刘克学’”——这很简单,“刘克学”身上所有的“影”,都可在其它地方找到“风”。

在鲁南苏北,“刘克学”叫“王老怪物”,有名有姓。本名王九皋,滕州盖村的,和“刘克学”一样才高八斗,却在科考中名落孙山。其“经典”之作,如借查偷吃韭菜(刘克学查的是“葱”)之名和大姑娘“亲嘴”、赶考路上戏弄店主、巧治离任的县官,使坏让叫他外号的亲戚背砖等等,如出一辙,有些做得比“刘克学”还技高一筹。

在《民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山东鲁南的王老怪物》中,笔者同宗田一波先生记:

在鲁南(尤其是滕州市)一带,说起王老怪物,可谓是妇孺皆知。从古到今,他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在苏北铜、丰、沛一带的乡村,也有一定的影响……

王老怪物是滕州(或说滕县)人,这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究竟是什么朝代的,是什么地方的人,是干什么的人,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在民间的说法颇多,有说他是车路口的,有说他是马神庙胡同的,有说他是安乐窝的,有说他是通衢街的,也有人信誓旦旦认定他是清代盖村的人……

民间文学中的王老怪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在大部分的作品中,他是一个举止荒诞、行为放荡的落魄文人。由于王老怪物故事的创作者,是以社会底层民众为主,不同的人群,也就创作出不同的王老怪物。

在农民那里,他是一位敢打抱不平的穷秀才;

在市民那里,他是一刁钻古怪的讼师头;

在文人那里,他是一个满肚子歪才的老夫子;

在少年那里,他是喜欢恶作剧的捣事头;

在光棍汉那里,他是一位孟浪的“臊羯子”;

在乡村大嫂那里,他是一个风流情种;

在野老鄙夫那里,他往往又是一个乱伦的扒灰头……

在浙江山阴(绍兴),“刘克学”又成了“徐文长”。“徐文长进香”故事里,让一群船上同行的老妇人尿裤子、“都来看”故事里对瞎子的捉弄、“徐文长吃屎”故事里设计骗一个与徐文长发生口角的菜农吃屎、在集上“买蛋”等,与“刘克学”难分伯仲。

“会稽顽石”在《徐文长的故事》中忆:

徐文长是个才子、好人,我要到很大才知道,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徐文长一直是一个下流坯,村里有许多人会讲徐文长的故事,甚至连不识字的母亲也会讲,而所有的故事全是一个主题:徐文长下流,喜作弄人……

风坡先生在《民间传说中的徐渭》中记:

在民间传说中,徐文长还是一个精于算计而爱作弄人、放荡而不乏恶劣、风趣而流于猥亵的复杂人物,这就是恶作剧故事和猥亵故事里的徐文长的典型形象。如,“徐文长打赌”的传说讲述徐文长为赢得与朋友打赌的“蹄胖”而与庙里念经的老太太一一亲嘴的故事;而“系裤子”的故事里徐文长对漂亮寡妇的戏弄,就表现出了一种猥亵和恶俗的倾向……都是恶作剧故事的典型情节。

至浙江北仑,“刘克学”由“徐文长”再摇身一变为“乐涵”。

在“北仑人物”的《像阿凡提,也像徐文长》一文中,作者运笔:

在浙东甬江口南岸的小港,清代也出了……讼师乐涵……事迹在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乃是他像阿凡提和徐文长一样……

有个贫民靠串村过巷卖盐过日子,官府以贩卖私盐为名把他押到衙门关起来。

贫民之妻向乐涵先生求助,乐涵先生跑到衙门,说是有好办法教训卖盐人。

知县挺高兴,问有何良策?

乐涵先生让衙役把卖盐人的扁担和笔墨拿来,在扁担上写下:“今日卖过,明日不卖”八字,还叫知县在扁担上签了字。

然后,让知县把人放了。

回家路上,卖盐人愁眉苦脸地说:“今日卖过,明日不卖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乐涵先生说:“你只管天天去卖,碰到官府,这扁担上写得明明白白,今日卖过,明日不卖。到了明日,又叫今日。这今日是不会完的呀!”

在“由机智人物故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讨论中,陈金文先生指出:

山东日照一带流传着“坏才刘可学”的传说,内容大致与徐文长传说大同小异。

虎夷先生在谈及“徐文长”时继续阐述:

流行于鲁南苏北的机智人物——王老怪物,也有人称作“王九高”。这个人物可供参考,以对比研究。

陈金文:老家山东鱼台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

虎夷: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高级会员。

所以,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凡间的“刘克学”、“王老怪物”、“徐文长”、“乐涵”,还是神界的“济公”,“异族”的“阿凡提”,都是农业经济之乡村社会“市井文学”中的一个“偶像”,已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定义被考证的历史人物。

虽然与其历史原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历经数百年的沉积,已经不可避免地对象化、类型化了。而各地民间对其“原型”大同小异的历史形象演绎,更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中大量存在的内容复杂、形象暧昧的传说是民间文化性格的对象化显现。

在民间文化视野中,他们已成为一种历史风物,是民众历史情感和底层民间文化性格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