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村志|⑥小莲村:因湖而兴,因“莲”得名,文化传承扮靓美丽乡村

2022-12-08 14:04:0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付三义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日照有无数名人志士从乡村走出,有无数乡间故事值得珍藏。在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的指导下,大众网日照推出《日照村志》系列报道,发掘地方乡土历史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当代风貌,以达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丁怡欣 徐一丹 日照报道

  位于日照老市区北1.5千米处,坐落着一座山清水秀的秀美村落,名叫小莲村。

  据了解,小莲村村北有三柱山、河山、弓山环抱,由三柱山西侧南流的大庄河绕至莲村时,形成众多小湖汪,汪汪生莲花,故得名小莲汪。根据日照《牟氏家谱》记载,牟姓于明初洪武年间来日照,1580年前后,日照牟氏七世公分家于此,地号为莲村,于是便称作小莲村。

  走进村子,可以看到一处古碑,皇清龙头碑,“这是进士牟朝宜的墓碑,于清朝时期建立,碑上的字是乾隆赐的。”村里已经退休的老书记、今年70岁的牟善鹤介绍道,村里还有下官桥、姑姑庙、牛王庙、圣人庙等遗迹。

小莲村“皇清龙头碑”。

“皇清龙头碑”系进士牟朝宜的墓碑。

  百年匠心手艺,竹编工艺远近闻名

  据牟善鹤介绍,竹编技艺在小莲村有着久远的历史,“清乾隆12年,时任江南砀山县知县的牟朝宜(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人)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水竹资源丰富,便让其三弟牟朝岱去江南学习竹编手工技艺,学成后将竹编手艺带回村里传承。”据了解,不到一年时间,牟朝岱学成回家并在村里传授。明末民初时,村里竹编制品和竹编器具就做到了销往全国各地。

美观大方、纹理整齐的竹编制品。

竹编所用竹子原系小莲村自产。

  “当时日照方圆各地的人都来我们这里拜师学竹编手艺。”小莲村村民牟彦春自豪地说道。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还成立了竹编组,并派专业人员去大连、烟台、蓬莱、青岛等地传授技术。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探索创新,小莲村竹编技艺由粗加工逐渐变为细加工。改革开放后,全村有200多户搞竹编加工,户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2013年,竹编技艺列入日照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文重教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小莲村富足以后,传承“耕读为业,诗书继长”之祖训,非常重视对后人的教育培养。“清朝时期村里在政府做官的人很多,考上了好几个进士,有牟朝宜、牟衍騋、牟若鈖、牟鸿骞……”村民牟善鹤一一细数,“后来,村里有家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考了清华,一个考上了人大,我们为了鼓励后面的学子,在村里建立了学子山,考上学的我们都把名字刻上去。”在村里的重视下大家纷纷学习效仿,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据村民牟善鹤介绍,在2002年全村就有300多个大中专生。

小莲村学子山。

  和传统的村落一样,小莲村不仅重视文化教育,亦注重孝道传承,至今还保留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牟氏祠堂。

  牟氏祠堂内,阳光如同穿越300多年的时光而来,在地面上洒落斑驳的光影。据了解,牟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在一段时期内,这处祠堂成为牟氏祭祖的重要场所。2013年,牟氏祠堂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要是有不孝顺公婆的,会被带到家祠用棍子做家法。”村民牟彦春说道,如今虽然不再使用家法,但是尊老爱亲的好传统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现在每年还会举办一次评选,选出村里的好婆婆、好媳妇,之前还会敲锣打鼓送奖到她们的娘家……”

祠堂的大门由木门框和两扇大门、一道木门槛、两块砖石构成。

祠堂里的《日照牟氏族谱》。

  在文艺方面,小莲村也是下足了功夫。“我们村里建立了莲村吕剧团,已有130多年历史,目前整戏就有十部,例如《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汉喜借年》……”牟善鹤介绍道,“我们演员都是自己村子里的,自编自演,每年都会在附近各个村子进行演出,在市里合家欢艺术节获过奖。”除此之外,村民们个个身怀绝技,还擅长高跷、秧歌、舞狮、旱船龙舟、太极拳……“从清朝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直传承着山东地方文化。”

  现如今,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小莲村被评为了省级文明村。村里小孩可以免费上幼儿园,老年幸福苑食堂可供老人免费吃饭,为村民提供了健身场地,建设了篮球场地,三块羽毛球场地,以及室内健身场所,真正做到了小有所教,老有所养。“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发展,带领村民们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小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晋峰坚定地说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