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牟奕霖
“三聚焦三破解”
推进公积金贷款买房一件事改革
近年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围绕公积金贷款买房存在的“办事多次跑、提交材料多、审批环节多”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以“三聚焦三破解”为抓手,再造流程、共享数据、提升服务,逐项打通堵点痛点,推动“公积金贷款买房一件事”集成办、极简办、高效办,受到市民广泛好评。2022年以来,全市通过“一件事”办理公积金贷款户数占总贷款发放户数的72%,群众满意度达100%。该做法受到省住建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一、聚焦“一次办”再造流程,破解群众跑腿多、手续多等难题。按照“能并尽并、能减尽减”的原则,推动“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次办结”,实现公积金贷款业务涉及的申请、抵押、签约、放款等10余个办事环节集成联办。一是“一窗”受理申请。传统的公积金贷款买房流程,申请人需要分别到公积金中心、受托银行、房管中心、不动产中心4个部门单位跑5、6次办理手续,“跑腿多”、流程繁琐的问题突出。公积金中心立足部门业务关联实际,从“线上+线下”双线入手,一体推进流程优化。线上,加强部门业务系统对接,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高效办理;线下,优化调整政务服务大厅公积金窗口布局,增设受托银行办事区。双线顺畅运行,公积金贷款实现“一窗受理”,借款申请人“只跑一次”公积金窗口即可办好贷款申请及关联业务所有手续。二是“一表”全口径申报。全面梳理公积金贷款买房办事材料,对原来公积金中心和不动产中心等部门要求提报的贷款申请、预告登记、抵押权登记等业务表单涵盖事项逐一拆分、去同存异,整合启用涵盖产权登记、抵押(预告)登记及合同信息确认、转移预告及抵押权(预告)注册等三大类事项、40余项信息的《不动产登记联办申请表》一张表单,填写要素全部由系统提取生成,群众确认无误签字即可,有效解决了填表多、申报繁的难题。三是“一次”集成办结。将银行签约、不动产抵押等贷款申请后续业务集中前置,与贷款申请同步办理,群众在提交公积金贷款申请时,同步签订借款合同,提交不动产预告登记和抵押权登记申请。前置业务进一步简化了办理流程,将传统业务中多次面签简化为1次,所有需办事群众提出申请、授权和确认签字的手续实现“一次办结”。
二、聚焦“高效办”共享数据,破解群众重复提报材料、耗时久等难题。一体推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推动流程有效交互、数据高效流转,全面提高公积金贷款业务办理效率。一是抵押登记“线下变线上”。公积金贷款业务中耗时最长的是不动产抵押登记环节。过去,这项业务需要受托银行、开发商、借款人一同先后到房管中心、不动产中心办理,业务涉及6个办事主体,前后耗时10余个工作日。公积金中心通过延伸系统功能、搭建交易接口,实现与不动产中心“系统直联”,从根本上解决了该环节“跑腿多”“耗时久”的问题。受托银行工作人员经授权使用公积金系统,线上向不动产登记系统提交预告登记、抵押权登记申请,不动产中心线上审批并反馈《不动产登记证明》和抵押权证号,业务办结时间大幅缩短到2小时内。同时,建立公积金—不动产信息实时互动反馈机制、经办人信息提醒机制,进一步提高业务时效性。二是信息采集“多次变一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公积金中心受理贷款时,一并采集购房合同、备案证明、不动产登记申请书、借款人身份信息等数据和影像信息,所有信息与不动产中心、房管中心共享共用,后续业务根据需要由系统自动提取、自动校验,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了信息重复录入导致的业务错误。同时,数据信息全程留痕,也成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三是证明证件“纸质变电子”。将贷款发放的必需要件《不动产登记证明》由传统的纸质实体证照改革为电子证照,通过线上发放,为全面提高审批放贷效率提供了重要前提。对接市“无证明”服务系统,深入拓展身份证、结婚(离婚)证等电子证照应用范围,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三、聚焦“优质办”提升服务,破解群众不会办、满意度不高等难题。一是编制服务指南。针对群众办事流程不清楚、准备材料不充分等问题,逐一梳理明确公积金贷款业务适用范围、申请材料、申办方式、审批流程、办结时限、结果送达等要素,分类制定公积金贷款购买新建商品房、二手房服务指南及办事流程图,细化量化服务标准,让群众一看就清楚,知道“怎么办”。通过公积金办事窗口和网站、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向社会公开,扩大知晓范围。二是明晰业务流程。对不动产中心、受托银行等关联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下发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即办操作规范和公积金贷款业务“经办路线图”,进一步拉紧业务链条、压实工作责任,保证规范高效操作“一件事”所有业务。三是延伸服务链条。围绕贷款回收、预转现、解押等公积金贷款发放的后续环节,由公积金中心、受托银行、不动产中心通过联办平台协同办理,无需本人申请,实现了公积金贷款从申请到结清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办理。构建立体化意见征集机制,以办事“便利度、快捷度、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畅通“线上线下”评价渠道,根据群众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服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牟奕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