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日照

漫话“日照”与“扶桑”

来源:   作者:范海钧   2016-08-26 18:50:00

漫话 “日照”与“扶桑”

 

立秋过了没几天,朋友们聚餐。席间聊起日照地名中的太阳崇拜,有朋友说起一件事。

朋友是本地一家外贸型纺织企业老总,由于业务的关系,经常与日本客商打交道。可能是比较熟络了,其中有个日本人时常跟他谈论“日照的名字与日本有关”,言下之意日照是因日本而得名。调侃也罢,揶揄也罢,这种说法让朋友着实接受不了。但就是苦于没有足够的理由反驳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

“你能不能告诉我,怎样反驳他?”朋友的态度有点急切也有点激动。

尽管近些年对太阳文化有所研究,但是要想说明白日照之名跟日本的所谓“联系”,也不是脱口而出的事情。

思忖片刻,我告诉他:

“你这样问,日照地区的太阳崇拜产生于“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那时候有没有日本这个国名?”

随后我又加了一句:“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历史上是中国的文字、音乐、建筑以及宗教传播到日本,可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如果说谁“照”谁,只能说是中国“照”日本,而不会相反。”

朋友听了很兴奋,夸我说得不错,说下次见了日本客商好好跟他“辩论”一番。

话是说完了,但是这个事情一直徘徊在心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关于日照地名的出处,目前主要有两方面依据。一是史籍记载,明嘉靖《青州府志》载:“日照,以濒海日出处故名。”清康熙《日照县志》说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二是历史研究,远古日照地区是东夷人活动的核心区,东夷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崇鸟崇日”。莒县陵阳河大口尊“日火山”陶文、两城遗址“三足乌”陶鬶以及天台山日神祭坛遗址就是强有力的考古证据之一,还有“给太阳过生日”习俗和“鸡呴呴喽山”(鸡鸣山)传说等等,所以说,远古东夷人创造的太阳文化应当是日照地名的主要依据和内涵。

简言之,日照地区的太阳崇拜以及太阳文化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至少在五六千年以前,那个时期,孤悬海外的日本列岛还是一个没有国名、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呢。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实际上,直到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到了公元4世纪,这些小国逐渐被统一为“大和王朝”。

但是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对日本的正式称呼都是“倭”或"倭国"。据史料记载,日本遣唐使出使大唐时,嫌弃这个称呼不怎么好听,自作主张将国名改称为“日本”,隐含有“太阳升起的地方”之意,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对此《新唐书·日本传》中这样写到: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也就是说,在中国太阳崇拜诞生几千年以后的唐朝,才有了“日本”这个称谓。

历史上,日本被长期笼罩在中华文明的光环之下。从隋朝开始,日本先后四次向中国直接派出“遣隋使”,充分显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以隋为师的诚意。日本也因此成为最早派人到中国留学的国家。

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之多。此时的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华文明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全面学习模仿中国的热潮。

与许多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一个具有太阳崇拜意识的国家,而且喜欢把自己看作“日出之国”。但中国历朝历代似乎并不买帐,也从不承认太阳是从一个荒蛮落后的“倭国”升起的。据说当年隋文帝收到倭国国王的国书,看到该国王自称“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书”,差点对遣隋使勃然大怒。

很显然,作为一个拥有灿烂文明而无比骄傲的泱泱大国,它怎么会把一个三天两头前来造访朝拜、观摩学习的“蕞尔小国”当做日照地名命名的参照物吗?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谈日照之名的另一个解释。据清光绪《日照县志》:“日照僻居东壤,与扶桑相映照,因以名邑者,此也”。按照通常的说法,扶桑是日本的别称。与扶桑相映照,那岂不是与近代口碑不佳的日本“同辉”?这可是个让日照人乃至中国人颇为尴尬而不愿提及的一个“敏感”问题。

其实,把“扶桑”比做日本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思维误区,或者说是历史错误。

最早的“扶桑”出现在有中国“百科全书”之称的《山海经》中,“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说的是中国东方有一个为太阳洗浴的圣地叫汤谷,在汤谷之上就是栖息太阳鸟的扶桑树,太阳鸟每天从扶桑树上起飞,巡天一周,照耀四方。当代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普遍认为,《山海经》记载的扶桑神话就发源于古代日照天台山,所以在传说中,天台山也叫扶桑山。还有一个说法,扶桑是远古时期东海里的一棵神树,太阳从那里升起。但此说记载不多。

《山海经》也有对日本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这样写:“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这说明古人对“扶桑“、“倭国”的概念是泾渭分明的。即使在后来的《后汉书》中出现了“扶桑国”的称谓,"倭国""扶桑国"都分开立传,从未混淆。

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姚思廉在《梁书》中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个神秘的“扶桑国”的位置:“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里”、“扶桑国在大汉东二万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这段记载,既说明倭国(日本)不是扶桑,也说明扶桑在更加遥远的东方。

那么,这个“扶桑国”到底在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法国人金勒等西方学者提出扶桑国在今天北美洲墨西哥的观点。在中国学者中较早响应此说的是章太炎,他在所著《文始》中也认为扶桑即墨西哥。在我国学者中,除章太炎外,影响较大的尚有朱谦之(《扶桑国考证》)、邓拓(《谁最早发现美洲》)等。与之相对比,赞同“扶桑就是古日本”这一观点的,却不多见。

但是,为什么近代人们总习惯把扶桑等同于日本呢?主要的原因,除了日本人刻意杜撰“天照大神”、“日出之国”之外,还与古代中国人没有准确的地理方位意识、把东方和日本混为一谈有关;另外也与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扶桑”地望的争论不无关系。所以早在唐代以后一些诗人的诗作中,就开始出现“日本”、“扶桑”概念混乱、分合无序的情况。尤其到了近代,“扶桑”基本就是日本的代名词了。对此,国内学界就有“自梁启超起将日本和扶桑联系在一起至今”的说法。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前几年一个韩国朋友送我一本韩文版书籍《圃隐文集》,里面有这样一首鲜为人知的韩国古诗:

海上孤城草树荒,

最先迎日上扶桑。

我来东望仍搔首,

波涛遥应接故乡。

这是朝鲜高丽王朝末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郑梦周先生明洪武年间出使南京,途经日照时所做诗篇,标题就是《日照县》。在诸多中国文人不辨“扶桑”真面目的窘况下,一个韩国文人居然明白,他来到的日照县,是一个“最先迎日上扶桑”的地方,除了让我们对这位著名“韩国大儒”的中华文化学识敬重有加之外,也让七百年后仍然为此纠结的我们有了“情何以堪”的感慨!

如此说来,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扶桑”,是古代先民尤其是东夷人最早独创的太阳神树,是中国太阳崇拜的图腾象征。因此,《日照县志》中所记载的与日照“相映照”的那棵扶桑,只能根植于中国的神话土壤而不会“借光”东瀛,在这棵神树上腾空而飞的就是传说中的太阳神鸟——“三足金乌”,其艺术变形就是两城遗址出土的三足乌陶鬶。这不是杜撰,也不是巧合,这是考古必然。

也就是说,没有早期文明曙光,就没有东夷太阳崇拜;没有东夷太阳崇拜,就没有日照之名。所以,“日照”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借鉴或引进的舶来品。它蕴含着丰厚而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是中国太阳崇拜的地理文化地标。

因为一个日本客商的“好事”之言,写了这篇小文,也算作对朋友的“声援”。该说的说了,心里面,一块石头落了地。

作者:范海钧

                    2016820日于山东日照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李雪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