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丰收密码 | ②小牡蛎大产业,撑起村民“致富伞”

2023-03-13 14:01:3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郭馨煜

  编者按:

  万里山河,东风浩荡。在日照的田野上,优势的科研资源、创新的发展方式、深耕的服务技能不断融合碰撞,推动农业向着高产、高质、高效发展。即日起,大众网日照开启《争春·万象耕新》系列报道专题,子栏目“争先·丰收密码”系列,聚焦日照乡村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一起脚踏日照大地,探寻丰收密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郭馨煜 徐一丹 见习记者 徐玉凯 日照报道

  3月7日,一辆辆装满牡蛎的货车开往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昌瑞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内。数十名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将牡蛎从笼子里倒出来,然后分拣,最终送入车间进行清洗、装箱,等待运往全国各地的商户手里。

产业兴,乡村兴。坐落在日照黄海中心渔港边上的臧家荒村是个传统的渔民村,牡蛎的养殖史有十几年,原有养殖户110余户。2020年,因地制宜,臧家荒村成立了昌瑞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们收益节节攀升,去年年产量达到2500万斤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股民分红46.8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现在每天出货量在30万斤左右,多的时候一天能出到50万斤左右,今年收益预估也在1.3亿元左右。”臧家荒村党支部副书记臧建国介绍道。

  合作社依托臧家荒村原有的牡蛎交易市场,开展牡蛎从购苗到销售的统购统销。合作社的成立,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们合作社统一到大连、烟台等地采购牡蛎苗,采购量大,价格透明,能降低村民的养殖成本。”臧建国告诉记者。

  “自从成立合作社后,我们的收益提高了很多,牡蛎养殖、交易过程更加规范了。”君源水产负责人臧家军赞叹道,养殖户不用再为牡蛎销售东奔西走,他们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牡蛎养殖,养殖规模和产量也大大提升。据臧家军介绍,现在一天可以装220箱牡蛎,一天最多能装4、5万斤。

如今,“臧家荒牡蛎”已是响当当的品牌,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我们村牡蛎很出名,全国的养殖商贩来日照,直奔我们村就来了。”谈起合作社的牡蛎产业,臧建国自豪地说道。“福建、江苏、扬州……”臧建国一一举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都奔着臧荒牡蛎慕名而来。合作社从进苗环节就严格把关,对养殖户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加之日照地区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养殖的牡蛎个大、肉肥、口感好。

  “我们合作社还建立了牡蛎加工售卖的一体化基地,渔民可以把捞上来的牡蛎直接拉来清洗、装箱,然后发往全国。”据臧建国回忆,以往散户们单打独斗,捞上来的牡蛎需要运往江苏、大连等地清洗,来回需要不少运费,如今,渔民们就近便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海报新闻记者跟随臧建国近距离观察工作人员熟练分拣牡蛎,据记者观察,工作人员大都为40岁以上的妇女。“成立合作社后,也拉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更多村民增收。”小小的牡蛎不仅带动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也带领了村民们走向富裕之路。

  除传统销售模式外,合作社还通过电商渠道扩大销售。“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电商平台,继续扩大臧荒牡蛎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让全国都知道我们货好、价实、斤两足的好牡蛎!”臧建国说道。

  记者手记:

  藏家荒村从过去传统的渔民村,经过两年飞速发展,抓住机遇摇身一变成为了以养殖牡蛎为主的“亿元村”,为村民建立了实打实的“幸福合作社”。

  扎根农村,深入人心,切身实地为村民致富增收,是昌瑞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发展的立根之本。在依托传统销售的基础上开拓电商渠道,保持良好口碑,将“臧家荒牡蛎”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再扩大。顺应新形势,勇敢向前冲,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蓝色经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鑫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