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邹慧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佩强 东莞报道
4月22日,“勇于担当·开放合作——全国重点网媒广东行暨广东高质量发展深调研”采访调研团前往东莞市长安镇,探寻“湾区智造之都”的发展密码。
创新文明实践模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全省试点
首先,调研团来到东莞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考察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文明力量”。
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占地面积为1350平方米,位于长安镇图书馆5楼,占地面积为1350平方米,整体围绕长安“山河湖海”的城市特点,结合莲花山、茅洲河等特色来构思,重点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设置了科普课堂、心灵课堂、文化课堂、云讲堂、传习堂等多个功能室,可供开展文化交流、艺术教育、理论宣讲等多类型活动。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LOGO整体图案为吐露芬芳的橙黄色花朵,外部围绕的35片花瓣代表长安镇35个实践站,寓意新时代文明之花在长安遍地开花、精彩绽放。
中心设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充分调动镇内党员群众参与,要求全镇在职党员每人每年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长达20小时以上,参与率力争达95%。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人数达本社区常住人口的13%。
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点一滴都凝结着志愿者的心血,“比如这些人工栩栩如生的仿真花,都是出自我们的志愿者之手。”因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对场馆各角落细节用心打磨,场馆温馨而舒适,群众可在舒适、自然、放松的环境中,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图: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手工花由志愿者手工制作(摄影:高方华)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场地窗帘纱布上还展示了长安镇81位历年获得东莞好人、最美人物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事迹,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据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中心的启用标志着长安镇实现了“中心、站、点”三级机构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按下“加速键”,努力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启用后,长安镇将依托党支部、学校、知名企业、文化服务场所、红色革命资源、文化祠堂等阵地,广泛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串点成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全面夯实中心、站、点建设基础。
据悉,长安镇在每年第四季度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季”,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此前长安全镇的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0个实践点已揭牌、授牌成立,并对全年开展的活动进行先行谋划。预计全年将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4400多场次,参与党员群众将达到67万人次。
图: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媒体座谈会(摄影:高方华)
深挖革命历史,讲好叶挺夫妇故事
让红色文化融入人文湾区建设
红色文化是一座城的独特印记,东莞是一方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热土,而长安作为全国文明镇,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同样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采访调研团参观长安公园的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展。长安镇为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的祖籍地,近年来,长安镇致力深挖以叶挺、李秀文将军夫妇为代表的红色历史文化。2020年,长安镇更将推进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展和纪念主题公园作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予以全力推进。历经9个月筹建,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展于2020年8月开馆,不仅是长安镇发挥“全国文明镇”、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优势,精心谋划、应势而为的最新建设成果,也是东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融入人文湾区建设,擦亮广东红色文化品牌的鲜明印记。
图:调研团观看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展
据了解,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展占地面积2528平方米,综合运用浮雕、场景、影像、互动丰富的形式设计,以叶挺将军戎马一生为主线,叶挺、李秀文生死相伴的爱情为副线,分“为生民立命”“为家国而战”“虽身死犹无悔”三个篇章,以“初心无悔家国与共”为主题,展示叶挺、李秀文一生践行国家大义、初心无悔的革命事迹,展示其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惧牺牲、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场所。
展望未来,一幅红色历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据了解,长安镇全面推进红色资源的发掘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工作,积极整合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资源,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让先进文化沁润人心。
“数字政府”引领改革
“智慧长安”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随后,采访调研团来到长安政务服务中心参观。进入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心服务数据显示屏,只见屏幕的数据实时更新,以可视化图的形式呈现。
长安政务服务中心调研(摄影:高方华)
据了解,政务服务中心实行线上预约取号及线下自助取号方式,还推出周末延时服务,满足群众办理需求。除了在窗口办理,在长安镇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和二楼还设置有居民身份证自助办理机、社保自助终端一体机、莞家政务便民自助终端等自助终端机设备,业务范围也是非常广,包括身份证办理、车驾管业务、税务、社保、供电等八个项目。
24小时自助终端区给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办理驾驶证换证业务,只需要10分钟,“一站式”便民服务模式获群众一致点赞。长安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事大厅开放综合服务窗口52个,受理20个进驻部门的相关事项,其中17个部门共260项事项,实行无差别综合收件。2020年,长安镇办事大厅窗口业务办理量为837274宗,业务办结量为773947宗,办结率92.43%;自助终端机办理量为374815宗。
图:长安政务服务中心调研(摄影:高方华)
长安镇政务服务中心今年将不断强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以“数字政府”改革为引领,加强该镇政务服务的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一门集中”、便民高效、环境舒适的政务服务中心。同时,加快“智慧长安”信息化系统上云部署,做好系统落地应用推广,加大数据采集力度,加强数据统筹应用工作。
紧抓湾区发展机遇 吸引智能产业集聚转移
推动东莞“制造”往“智造”蝶变
近年来,长安镇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连年突破百亿关口。2018年长安镇GDP突破600亿元,2019年突破700亿元,2020年破800亿元。一年过一个百亿大关的速度实现跃升,经济数据快速增长的背后展示出工业制造强镇经济发展强大动力。当前,一批世界级制造业群已经集聚长安。长安镇拥有OPPO、vivo、小天才、光宝、金宝、华茂等知名企业,且长安镇目前正致力全面对接深圳新兴产业转移,在粤港澳大湾区纵深发展的机遇下,莞深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构建“品质城市”成为可能。目前,长安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将质量理念转化为品质意识,将品质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生活、制度,全面提升长安的城市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努力争当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先行者、实践者。
采访调研团首先来到的是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考察东莞制造业的“前世今生”,与莞深产业合作的历史渊源。据悉,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总面积4000平方米,是东莞首个以工业文明为主题的城市客厅、融合工业遗存活化与园区迭代的创新典范。
调研团首先登上展馆五楼,莞深界河茅洲河一览无余。茅洲河河水清澈,在午后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调研团成员纷纷称赞茅洲河生态水质良好。据了解,茅洲河昔日曾是远近闻名“黑臭水沟”,经过莞深联合共治。茅洲河水质大为提升,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跃然呈现。
图:由展馆五层俯瞰看到的茅洲河(摄影:高方华)
同时,展馆更全景式地呈现了长安镇与深圳的产业合作渊源,跟随着展馆介绍人的脚步,调研团成员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回溯莞深两座传奇之城的成长足迹。建筑以时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为思想脉络,分为“先河·一条河的岁月”“奔流·两座城的传奇”“潮起·江与海的对话”“向海·智造镇的进阶”等4大主题展区,包括双城风云、星光大道、光影回廊、莞声金句、造物空间等10大特色展项,展示茅洲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各类实物展品、老照片100余件,讲述区域发展、城市变迁和中国制造的辉煌故事。
图: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合影(摄影:高方华)
东莞近年来致力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而位于长安镇的广东瑞谷光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东莞“智能生产”的先行者。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在国家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及5G通信万物互联的政策大背景下,瑞谷光网通过不断创新,迅速完成了从光芯片、TO、光器件、光模块及自动化装备全产业链的整合。获得多项核心专利成果,并成功将专利、科技技术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生产经营、降本增效注入了新活力,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图:瑞网光谷调研(摄影:高方华)
发展高技术企业,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长安镇抢占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不断向好的营商环境互相配合,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向上向好发展。据长安镇经济发展局局务成员麦锐均介绍,长安镇目前在产业、交通、生态、民生服务、城市建设等层面,持续强化与滨海湾新区无缝对接,承接深圳的高新产业转移,同时做好本土OPPO、vivo等龙头企业和上市的企业的服务,为长安镇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对于长安镇的招才引智工作,长安镇委委员罗成基用“宣、引、融、育、留”来五字方针,即:加强对长安镇招才引智相关政策与优势的宣传,鼓励、支持当地企业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而政府做好配套服务,优化镇内生态环境,完善教育医疗配套,从而引导人才融入长安,留在长安。
图:长安镇党政领导回答记者提问(摄影:高方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邹慧
“一一九唱着歌,迈着大步走来了,歌词内容是什么,你快向我做解说……”简单明了的歌词,朗朗上口的语调,这首消防童谣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消防志愿者之手。[详细]
远处东夷小镇的小桥流水诉说日照的灵动与清秀,眼前,一位老者凝神静坐,细致入微地雕琢手中的小小果核。老者名叫杨玉清,是一位年过七旬仍坚持在小镇进行核雕艺术的手艺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