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云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付三义 张璐 邱翔 日照报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段文字出自我们在中学时代再熟悉不过的《核舟记》。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明代魏学洢笔下的匠人在日照得到了完美传承和展现。
远处东夷小镇的小桥流水诉说日照的灵动与清秀,眼前,一位老者凝神静坐,细致入微地雕琢手中的小小果核。老者名叫杨玉清,是一位年过七旬仍坚持在小镇进行核雕艺术的手艺人。
在拇指大小的桃核上,刀尖来回跳动着,每一处刀痕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都充满着生命的张力。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仿佛有魔力,桃核上逐渐呈现出鸟兽虫鱼、人物神韵,真实感扑面而来,这就是手艺人杨玉清的日常。
“我打小生活在农村,对一些老物件、旧玩意儿格外喜欢,像小人书等,我就寻思着,能不能通过什么技术或物品,把脑海中的这些东西‘还原’出来。”杨玉清说。雕刻是他的爱好,山楂、桃、杏这些水果的核在常人眼中本该是丢弃的东西,可是小小的果核到了杨玉清手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从来没有学过美术的杨玉清,工作之余也爱找一些艺术类书籍翻翻看,仅凭着心中所想,就刻出姿态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众生相。
一雕一琢,皆有灵韵。核雕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微雕工艺,最早见于著述的记载可追溯至明朝——明代宣德年间的核雕艺人,“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 构思精巧,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用果核雕刻的艺术可谓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靠的全是运刀走刃的技艺和扬鞭策马的果敢。常年拿刻刀的手布满皱纹,手指看起来有些粗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核雕的市场也越来越好了,国家也更加重视传统工匠精神”杨玉清表示,“核雕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会一直雕刻下去,一直雕到自己雕不动的那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云歌
“一一九唱着歌,迈着大步走来了,歌词内容是什么,你快向我做解说……”简单明了的歌词,朗朗上口的语调,这首消防童谣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消防志愿者之手。[详细]
远处东夷小镇的小桥流水诉说日照的灵动与清秀,眼前,一位老者凝神静坐,细致入微地雕琢手中的小小果核。老者名叫杨玉清,是一位年过七旬仍坚持在小镇进行核雕艺术的手艺人。[详细]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也需要“温度”。在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暖入人心的惠民政策,随处可见的凡人善举都令人动容……这些令人倍感振奋的人、事、物,都是这座城市的“正能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