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依晓
张念华心中有抹“红”,军人家庭出身的他,骨子里始终透着一股子硬气和百折不挠的坚毅自律;
张念华心底有片“蓝”,30年,他用一项项发明创新,将海洋通讯从“简单”推向“智慧”,守望深蓝;
张念华眼里不揉“沙”,他深知:工作中的一粒“沙”,对海上的船员们来说,就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渔业船员自救系统”“渔船驾驶室集中驾控台”“船舶安全保障集中监控系统”“近海海域雷达监控系统”……
临海听风30年,他没什么壮语豪言,只是用一项项创新、一个个行动,为海上的渔民和渔业安全撑起一片天。
心底那抹“红”——源自父辈的传承
2020年5月18日。东经119度27分、北纬35度10分的一处海上基站。
此时,周边风力7级、浪高2.5米,张念华正手持对讲机,测试某无线电通信设备。
“请排查微波通信链路。”
“微波通信正常,问题已经找到,交换机故障。”
此时的张念华,神情严肃,工作中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不放过。
“当前,我们正在探索智慧海洋建设。未来具体要怎么做,能达到什么高度,都需要我们一一去实地测试、去实践才行。”张念华说。
作为日照市海洋通讯管理站的站长,张念华自小就与大海十分有缘。而这份“海缘”,始于父辈。
“父亲是名海军,曾在北海舰队服役,从1958年到1979年,在海上待了整整21年。直到我9岁时父亲转业,才跟他一起回到日照老家。”
张念华没当过兵,但受父亲影响,举手投足间十足的行伍气,做事雷厉风行。军人的坚毅与自律,从小就深植于张念华的血脉中,赋予其一生都褪不掉的红色印记。
1990年,20岁的张念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水产局电台。
“父亲希望我能学点技术。”张念华说。
“日照市海洋通讯管理站的前身叫水产局电台,1958年成立,那时主要任务是对海上进行通讯联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对讲机刚刚兴起,还没有GPS导航,用的是‘罗兰A’(一种定位设备)。”
虽说最初从事技术工作是“子从父命”,但渐渐地,他深深喜欢上了这一行。
渔业通讯,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当时,海上通讯主要靠无线电。
“1993年、1994年,正是日照渔业和渔船大发展的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保障渔民出海的再航率,确保全市渔船的通导设备和定位。”那几年,张念华很少住家里,为渔民维修设备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儿。大批的设备排着队等着维修,每天忙得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1991年,张念华的父亲因工作成就突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渔政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这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张念华影响很大。
“父亲的成就和荣耀激励着我,我也想成为父亲和后人的骄傲。”张念华说。
成功路上无捷径。
创新与实干,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硬道理”。
2017年12月,张念华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摸着儿子的证书和奖状,张父笑了。
“父亲今年81岁,每次回去他都会叮嘱我:好好钻研业务,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就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守护一片“蓝”——倾听大海的“脉动”
2013年9月23日,日照市海洋通讯管理站。当晚19时许,值班室响起刺耳的报警声:“风灾!”“风灾!”“风灾!”
此时,岚山的一艘渔船在离岸16海里左右的地方遇上大风,3名船员通过北斗系统向通讯站发出求救信号。
这晚,张念华并不值班,但他多年来早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是大风天气,就算不值班也要到单位看看。且前两天刚发布过大风黄色预警,他不放心。
刚到单位,就把求救报警接个正着。
“当时,海上阵风9级、浪高4米,风浪极大。海浪把机舱门打碎,海水灌入机舱造成发动机熄火。加上风急浪高,渔船下沉得非常快,他们发出求救信号没几分钟,船就沉没了。”张念华的心紧紧提了起来。
接到求救信号的第一时间,他立即做出通讯组织和指挥,调度受灾渔船周边的七艘渔船进行搜救。加上岚山港的一艘拖轮和一艘执法船,当时海上共有9艘船只的搜救力量。
接到警报5分钟左右,信号消失。对讲机里,遇险渔民传出的最后消息是:救生筏打不开了!
气氛,紧张至极。
直到第二天早上7时许,三名遇险渔民被成功救起。人们才得知:在船沉没前的最后一刻,渔民们终于把救生筏打开了。
确定他们没有危险后,张念华才松了口气。
渔民获救了,可张念华的心里还是放不下:“如果没有定位装置,风浪中,咫尺即天涯。”
为此,他立即向省总队汇报,并与技术人员会商,想在渔民的救生筏上安装定位装置,这样一旦发生事故,渔民进入救生筏,就能启动定位装置自动发送海域位置,便于搜救。
张念华的想法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肯定。
设备安装后,他又申请到省里的专项资金,对在救生筏里安装定位装置的渔民进行补助。
从此,日照沿海渔民不用花一分钱,就给自己的救生筏上了个“安全保险”。
2014年11月24日。
张念华接到求助:我区某某船在连云港海域沉没,8人失踪,请帮忙查找。与此同时,上级也下达了任务:查找肇事商船!
通过大数据分析,张念华和他的两位同事最后锁定了两艘商船。发现线索后,他立即将情况通报给海事局。
最后船长招认:在那个海域,的确感觉发生了事故。
从接到紧急任务,到排查出肇事嫌疑船只,张念华只用了两个小时。
“据统计,那些年商船碰撞渔船事故的起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在山东省内全部渔业安全事故中占比均超过60%以上。海上通航安全问题,成为当时渔业安全重要风险点。”
当时,渔业通讯在覆盖范围、通信质量等方面与陆上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遇到海上突发事件时,渔民常常“叫岸岸不应、叫海海不灵”。
张念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渔船上都安装了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配备齐全,是什么原因造成商船和渔船碰撞事故?”张念华思考的同时,上级也下达了调研任务。
于是,他二话没说,卷上铺盖,自备上米面蔬菜,和渔民一起随船出海。
“只有真正到一线、到海上去看看,才能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张念华说。
在海上,他和渔民们同吃同住,看渔民在海上如何使用一些安全设备,观察设备的实用性,记录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咱们的船都安装了AIS,按说,是能够及时发现周边船只的,为什么还会发生碰撞?”
老船长张宗峰告诉张念华:“其实,AIS并不适用渔民生产现状。因为AIS是以本船为中心画一个圈,做区域报警,导致编队生产渔船、双拖渔船之间频繁报警甚至是24小时不间断报警,使驾驶人员厌烦。所以,实际出海后,大家都会把报警声音给关了。”
关闭报警声音,也就失去了AIS的避碰作用,从而导致了很多碰撞事故的发生。
通过深入观察,张念华发现:造成商渔船发生碰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商渔船混行、通航密集外,渔船的通航安全设备存在缺陷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出海归来,张念华把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发现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整理,一起上报。
对此,日照相关部门决定:对当时的北斗和AIS进行升级改造。而这,也开启了张念华探索创新的大门,有了其后来一系列发明专利的出台。
“我始终深信:好的想法,来自基层、来自渔民。”张念华说。
不揉一粒“沙”
———“他做的事儿,功德无量!”张念华是个“行动派”。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必须去尽快解决。
经多次组织技术专家攻关研讨后,他又先后8次携带新型设备随渔船出海测试新功能,不断修正完善,终于通过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商渔船碰撞问题。
“首先,我们将AIS区域报警模式升级为会遇、区域自动切换的智能报警模式,大大减少了无效报警;其次,升级AIS语音播报功能,有效解决了商渔船因频率不同、语言不通而无法沟通的问题;三是增加了航道、锚地、高风险水域自动警示功能,设立‘海上斑马线’,完善了监控平台及海图信息;四是实现了AIS终端自动记录航迹功能,这相当于渔船的‘黑匣子’,为突发事件调取航迹数据提供了参考依据。”张念华说。
“后来,市里专门拨款280万元,把当时全市大概3000多艘渔船上的AIS和近2000艘船上的北斗系统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2015年,全市船用安全终端的配装率达100%。”
自2015年至今,5年来,日照的渔船报警率同比下降40%以上,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率同比下降30%以上。日照使用升级后安全终端的渔船,再未发生一起商渔船碰撞事故。
2018年,张念华又带头研发了“渔业船员自救系统”、北斗海洋气象仪、“夜间点名制度”等,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被全省推广。
由张念华创新研发的“便携式AIS”,有效解决了无驾驶楼、蓄电池小马力渔船避碰安全和监管问题,获得发明专利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张站长为我们渔民做了不少实事儿,像北斗、AIS等的升级改造,船员自救系统和船上的监控系统等,都是他带头儿搞的。这几年,海上的碰撞事故和伤亡少了很多,他的许多发明和创新,真的是功德无量!”对此,老船长张宗峰感慨不已。
“渔业通讯,是渔业安全生产的生命保障线。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能在海上拯救无数渔民的生命,在这些渔民背后,又牵系着无数个家庭。性命攸关的事儿,不能打任何折扣!”张念华的话,掷地有声。
2016年,“渔船驾驶室集中驾控台”被张念华联合厂家研发成功。
2019年12月16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专门作出批示:“日照海洋发展局在通导先行、向海发展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值得充分肯定,值得沿海各地学习借鉴。”
张念华的书橱里,塞满了各种发明专利证书、奖状、奖杯。他用一个个渔业通讯专利研发和应用,助力日照渔业安全生产走在全国前列。
“能让渔民们从中受益,为国家和整个行业解决一些难题,对我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儿。”张念华说。
未来·智慧海洋——驶向海洋信息化的“深蓝”
创新,无止境。张念华的手机上,工作相关软件几乎占了一屏幕。日照市渔业短波App、日照渔业安全信息移动管理软件、全国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讯网、山东渔业日照站、山东海洋渔业执法网通信系统……其中绝大多数软件是日照独有,属自行创新研发或改造,其功能先进性与实用性领跑全国。
打开日照渔业安全信息移动管理软件,跳出来的是一张海图,随便点开一艘船只,终端号、经纬度、船主姓名、航行轨迹、航速……船只动态一览无遗。
“通过手机,我们可实时监控到每艘船的动态,防止渔船越界生产,造成涉外事件。还可通过短波和超短波、北斗监控的手机App,随时随地和海上进行通讯联系。”张念华说。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海洋活动日益增加,渔业通讯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海洋产业发展功能。
“当前,我们在做海洋牧场试点,这方面日照走在全省前列。我们海区有6000平方公里海域,很多小渔船没有驾驶室,通讯导航要用手机,若出海后手机没信号,一旦发生险情,就很容易发生伤亡。”
2019年,为提升海上通讯能力,张念华带领“团队”在日照北部、中部、南部养殖规划区建设向海一侧岸基大功率基站,以海洋牧场综合管护平台为载体,建设微波通讯系统、运营商基站等通讯设施,合力打通了海洋牧场通讯链路。
“智慧海洋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领域。这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也是探测、观测、通讯和技术处理的综合体。其中,通讯工作是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以海洋牧场平台作为载体,深化探索建设智慧海洋。”
以“商渔船智能避碰+近海船舶航路规划+现代海洋牧场智慧监管”的海洋信息化建设新模式,为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日照方案”。
“前面五年,在渔业安全方面,我们走在了全国前列。接下来的五年,我们将把智慧海洋建设好,这是一场长期‘战役’。未来,依然任重道远。”张念华说。
从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在渔业安全通讯的岗位上整整服务了30年。
30年,10950天。
每天,无线电的通讯声,伴着海上的风声、浪涛声、船长们的通话声……这些,是他最熟悉的声音。
风从海上来,声声入耳。
这是渔民的声音与心音,亦是来自大海的脉动。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几乎所有的想法和创新都得到了实现。一路走来,我收获了渔民和船长们的感恩与感谢,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与支持,还能为我国的渔业安全有所奉献……这辈子,值了!”
守护一片蓝,听取一片海。
护一方渔业安全,保一方渔民平安。
30年,他用一项项行动实现了自己最初的信念与誓言。他是张念华,黄海畔的“听风者”。
人物档案:
张念华,日照市海洋通讯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农业部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项目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渔船渔港信息化管理专家组成员。
连续多年被日照市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12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2020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http://epaper.rznews.cn/shtml/rzrb/20201221/566844.s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依晓
绿色的足球场,红色的塑胶跑道,明亮的灯光……12月4号晚上7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了新营小学,市民们正在操场上运动着,他们脸上带着愉快的笑容,活力四射,诠释着日照市民的美好生活。[详细]
“这一跪的姿势帅爆了”……12月12日上午,五莲高泽卫生院副院长的一条朋友圈感动了日照人,而这条朋友圈要从那天的上门体检说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