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扬
95岁的潘为校老人
光荣之家
老人陷入回忆中
老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左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老人从军时的勋章、茶杯、书包、照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升华 丰扬 日照报道
如果时光可以被“收纳”起来,潘为校前半生最壮烈也最自豪的那段人生,就存放在这一个个小木匣里。
他将木匣里的物件轻轻取出,硝烟、战火、热血的气息从中弥漫开来,充塞了他日渐模糊的记忆。
小木匣里装的,是潘为校的勋章和奖状。
“我是1945年8月入伍的。”虽已95岁高龄,记忆力有些衰减,但自己入伍的时间,潘为校至今记得“巴巴的”。“打了多少仗,我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在老人的记忆中,还清晰记着一些战役片段。
“那时候我们打鬼子主要是游击战,经常是从白天走到夜晚。停下休息时,往身下铺点草,倒地就睡,有情况‘腾’地一下就站起来行动。”潘为校回忆,日军常常进村破坏。村庄遭入侵时,侦察员必须及时到达其他联络处传递信息,方便村民们转移。
那晚的日照市涛雒镇,月光微弱,前边的部队打日军的埋伏,潘为校所在的队伍在后方高粱地里等着补充。日军一出现,双方就开始了激烈交战,只听见刀的撞击声啪啪作响,“手榴弹也不响,什么也不响了,没法响,咱的人和敌人都混在一起了,没法开枪,用刺刀,拿了枪当了磨棍使。”最终日军逃跑了,战争取得了胜利,潘为校所在队伍此后就没有上战场,他至今有憾。
像这样的战斗经历有很多,行军途中一连数天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战士们有时一两天都吃不上一顿饭,每天都得靠野菜、野果充饥,连草根觉得都很甜。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为校没有就此退役,而是又加入到了抗美援朝的队伍中。作为一名老兵,潘为校在步兵营担任炮兵。“一冲上阵地,满脑子是怎么消灭敌人,都没工夫想着‘怕死’。”潘为校老人回忆起当时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眼睛里泪花闪闪。
脸上的沟壑如时间挖下的战壕,见证了岁月。战场硝烟散去,潘为校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腿。“我去找(战友),找不到,从此再没见过他们。”想起这些,这位95岁的老人声音颤抖,泪水溢满了眼眶。
“我不是战斗英雄。”朴素的、坚定的党性情怀,为潘为校老人平凡的一生增添了永不褪色的光彩。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他,是五莲县为数不多还健在的抗战老兵之一。那部壮丽的抗战史诗,从他的青春划过,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爬满皱纹的脸,颤抖的手,95岁的潘为校敬了一个军礼。年少时,这个动作,他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硝烟与战火,一瞬间也从这个空间中消失了。窗外,大片的黄瓜藤叶子绿得发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扬
来自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桥南头村的张传林,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1944年,18岁的张传林刚参军就被派到了战场。由于缺少经验,加上使用的还是较为落后的土枪,打起仗来也十分艰难。[详细]
随着一船船的渔获被拉到了码头上,海鲜商贩的增多,码头上也越来越热闹,码头上的海岸民警也忙着巡逻,维护好码头秩序,协助装卸渔货、引导渔民自助签证出海、宣传绿色捕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