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照|⑩踩着高跷推虾皮:踏浪耕海打捞鲜“乡”

2024-12-20 18:09:3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拥山观岚,揽海听涛。五千年前,人们将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四千年前,人们在这片土地建起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东夷文明的火种在这里燃起;从周至今,莒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日照这片热土,滋养了浩如繁星的历史故事。

  2023年9月,《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的日照卷,系统梳理日照区域文化,以故事形式呈现日照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日照故事。今年是日照成立地级市的第35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从历史的根脉中,生发出新的繁茂枝叶。读懂历史,方能更好书写未来,即日起,大众网日照推出“读懂日照”系列,陆续刊发日照历史文化故事,助力日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临近冬至,日照的“渔”事仍在“争早”。清晨的海滩上,常能看到“长腿”“长臂”在浅水区漫步的人,拖着巨大的网,打捞晨光。

  这幕仿佛从《山海经》中走出的场景,是在日照延续千百年的独特技艺:踩高跷推虾皮。

  该项技艺始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每年夏至到冬至期间,日照两城地区的渔民会借助三件“法宝”踏水而行,凌空舞动,推网捕虾。

  踩高跷推虾皮需要三件“法宝”:一张网、一个箩、一副高跷。

  渔民想要水上漂、捕虾皮的关键在于高跷,巧妙借用民间舞蹈道具增加身高,从而胜任在较深水域捕捞虾皮的工作。高跷在陆地上本不易驾驭,应用于海水中劳作,可谓奇思。海中高跷与一般高跷稍有不同。相较于一般高跷而言,海中高跷的底部通常采取加宽处理,或竖向多增加一截木条,或横向木板呈丁字形,防止行走过程中陷入泥沙,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虾网是踩高跷推虾皮的第二件法宝。推虾皮的虾网极为讲究,两根长竹竿套上虾网呈扇形展开,靠近身体的一侧竹竿组成锐角,用绳子固定住。距离锐角顶点约半米处用短横杆固定住,组成小三角形,维持整个扇形结构的稳固。

  三样工具中的最后一样,叫作虾箩。踩着高跷推虾皮自然需要地方储存,由于巨大扇形虾网和高跷的缘故,想把容器背在身上并不现实。经过尝试,渔民们发现竹编的鱼篓可以漂在水面上,但是进水太多也会沉下去。勤劳聪慧的人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尝试新的容器,后来发现把三个葫芦绑在竹编的鱼篓上,能长时间浮在水面上。

  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适合两城地区的推虾皮工具,这一独特的方式在2013年被列入日照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到推虾皮时节,人们双手掌握虾网,前端滤水后端抓虾。虾箩漂在身后水面上,里面放着一只水瓢,捉到虾的时候就用水瓢舀出来放在虾箩里。整个过程中,虾箩与身体相连,始终漂浮在身边,非常方便。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据传承人讲述,很多时候十天半个月捕不到几斤虾皮,运气好的时候一会工夫就能捞十斤八斤,在现代化面前,此项技艺的传承任重道远。

  如今,每年的夏至到冬至时节,两城沿海一带还会看到踏浪踩涛、垄耕碧海的渔民们。传统特色的渔民文化让人们依然能够品尝到手工劳作制出的鲜美虾皮,不仅留住了日照人记忆中的鲜香,也让那一份乡愁有了最好的“解药”。

  资料来源:《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下编 日照历史文化故事》

  编辑:贾小亿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