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照|⑨京冬菜:传承百年的冬季“第一鲜”

2024-12-13 20:26:0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拥山观岚,揽海听涛。五千年前,人们将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四千年前,人们在这片土地建起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东夷文明的火种在这里燃起;从周至今,莒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日照这片热土,滋养了浩如繁星的历史故事。

  2023年9月,《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的日照卷,系统梳理日照区域文化,以故事形式呈现日照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日照故事。今年是日照成立地级市的第35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从历史的根脉中,生发出新的繁茂枝叶。读懂历史,方能更好书写未来,即日起,大众网日照推出“读懂日照”系列,陆续刊发日照历史文化故事,助力日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在苏东坡的诗句里,经冬忍霜的白菜,是冬日里的美味。

  冬日的大白菜最是清脆鲜甜,对应时令和季节,营养价值丰富,自然便成了北方冬季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日照的冬天,自然也少不了白菜的身影。在白菜储存尚需窖藏的年代,日照人为了最大限度给白菜“提鲜”,研制出了一道鲜美的“贡菜”:京冬菜。

  京冬菜历史颇为悠久,可追溯至清咸丰年间。据记载,这是清代日照县唯一的贡品,供皇家食用,其“京”字便源于此。日照的京冬菜制作技艺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据《日照商业志》记载,京冬菜创牌于清咸丰元年(1851)日照县涛雒镇的“裕源酱园”。其所生产的京冬菜因条索细匀、色泽金黄、清香宜人、味美可口,形、色、味别具一格,而誉满京城,成为清朝时期日照县唯一的朝贡品。

  据文献记载,每年农历三四月间,货到上海,争相抢购。裕源生产的京冬菜每担(百斤)多卖二十两银子,尚供不应求。自此,京冬菜便出了名。

  京冬菜诞生背后也有一段传奇故事。传说乾隆年间,日照一家境贫寒的学子进京赶考,母亲担心盘缠不足,路上受?,就想办法把自家的白菜腌制起来,让其儿子赶考途中食用。后来,这位学子一举高中,官至侍郎,也随之把京冬菜带到了京城,当地人纷纷效仿,把白菜做成京冬菜,除供家人全年食用外,也有期盼子孙科举及第的美好愿望。至道光年间,京冬菜已是涛雒、日照东关一带大户人家餐桌上的必备小菜。

  后来,裕源酱园合并日照县8家酱园,成立国营日照县副食品厂(后改为日照县酿造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商务部颁布京冬菜标准即为裕源酿造厂标准,该厂生产的京冬菜在1988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展销会上获铜奖。2007年,“京冬菜生产传统工艺”被列入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冬菜制作具有严格的标准,白菜选择也极为讲究。据记载,清末“裕源酱园”焖做京冬菜所选取的白菜多来自涛雒镇的刘家菜园,因此地有一眼甜水井,水甜使得菜亦甜。选用心紧叶嫩、汁水丰盈鲜甜的鲜白菜做原材料,将其削根去土,剥除青帮,只留白而嫩的白帮和菜心,而后便是考验刀工的切菜。

  “刀不离手、手不离菜”,切出的菜条讲究细、匀、美。切好的菜条铺匀日晒,经常翻动,三到五天即干。晒好的干菜,与自制的裕源酱油、定制的绍兴酒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进行揉捻,每日一次,连揉七天。揉好的菜坯再加入三碗去梗去种的花椒皮、绵白糖、天然晒露等辅料,拌匀、捣实装坛至坛脖口下。坛口所留空间为装缸头专用。缸头是取整棵酱干白菜,洗净加盐晒干,再放入锅内用酱油炸至表面出现一层白壳时,把酱干白菜取出置入坛头,然后封坛。

  另外,腌制京冬菜的坛子也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所用的坛子肚大口小,色微红,不透气,不显卤。封口时用桑皮纸,以猪血、石灰为黏合剂,共糊十层,中间一层白布,再用细绳扎紧。封口严密使京冬菜在坛中焖发,致味香宜人,焖发百日后即可食用,一般成品可存三年之久。一碟京冬菜,赋予了白菜新的生命力,使之褪去生涩,变得清亮、甜脆、鲜咸。

  在快节奏的当下,需要用六道工序、七天揉捻、百日焖发才能诞生的独特风味更显珍贵。这一味流传了百余年的鲜香,不仅是儿时的味道,更是家乡的味道。

  人生有百味,五味最常在。酸甜苦辣咸,是舌尖上最直接的体验。最平常的五味,往往能碰撞出不平常的内心享受。流传百年的京冬菜,传承的不仅仅是那份咸香诱人的味道,更是那份质朴的温度、浓郁的乡愁。

  资料来源:《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下编 日照历史文化故事》

  编辑:贾小亿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