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照 | ⑤日照黑陶:千年匠心奏响“泥与火之歌”

2024-06-21 08:24:0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拥山观岚,揽海听涛。五千年前,人们将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四千年前,人们在这片土地建起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东夷文明的火种在这里燃起;从周至今,莒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日照这片热土,滋养了浩如繁星的历史故事。

  2023年9月,《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的日照卷,系统梳理日照区域文化,以故事形式呈现日照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日照故事。今年是日照成立地级市的第35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从历史的根脉中,生发出新的繁茂枝叶。读懂历史,方能更好书写未来,即日起,大众网日照推出“读懂日照”系列,陆续刊发日照历史文化故事,助力日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击如磬,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黑陶的赞誉。九曲黄河泥龙入海,沉淀下朴实、细腻的红泥。这些泥土,经过拉坯、捋形、烧制、雕刻。在匠人的手下,鲜活成火与泥的传奇,黑陶。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对制陶技艺有这样的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关于陶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先民用藤条或木条编制成器物,外面抹泥、烧制使用,渐渐发现其实没有中间的支撑物,也可以做成容器;还有一种说法,那时的人类掘地为坑、烧煮食物,而后渐渐诞生了陶器。不管是哪一个版本里,陶器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

  日照黑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逐渐摸索出了独特的工艺和技法,日照黑陶因此得以独树一帜成了中华黑陶文化的瑰宝。2012年,日照黑陶烧制技艺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与火,是日照黑陶的两大主要元素。制作日照黑陶首先要选取优质的陶土,它需要具备黏性好、耐高温等特点。经过挑选、搅拌和放置等一系列工序,陶土逐渐形成坯体。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烧制。陶匠们将坯体放入高温窑中,让火的力量与泥土相融合。在高温的作用下,陶瓷逐渐成型,呈现出独特的黑色,这便是日照黑陶的特征之一。

  然而,日照黑陶的烧制并非易事。它需要陶匠们对火候的把握有着极高的要求。火太旺,陶器易开裂;火太小,陶器色泽不鲜艳。因此,陶匠们需要借助自身丰富的经验和对陶土特性的深入了解,才能在火候的掌控中创造出完美的作品。

  日照黑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传承和融合。

  2023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组织开展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推选工作,从山东历年出土文物中进行遴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最终确定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

  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于日照东海峪遗址,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距今4400—4200年)。高26厘米,口径9.4厘米,浅敞盘口,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并有镂空装饰,圈足形器座,是已出土蛋壳黑陶高柄杯中最精美的一件。

  外形优美、结构对称、轮廓奇特、线条流畅,若从整体器型看,蛋壳黑陶高柄杯的体型“颀长”,造型美观,制作精致,颜色黑亮,光洁如新,具有金属般质感。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大。“掂之飘忽若无”的蛋壳黑陶,在文物专家眼中,确有“重若万钧”的力量。

  按照已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的龙山文化时期,处于古国时代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而它最有资格作为这一鼎盛时期的象征。它的出现,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价值。蛋壳黑陶高柄杯体现了龙山文化时期极高的制陶工艺水平,达到了当时人类社会陶器制作水准的巅峰;同时,如此“不实用”的酒器在当时作为一种礼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山东地区已发展出发达的早期文明社会。

  五千年前的制陶技艺,在岁月长河中流传至今。黑陶,闪耀在日照的历史文脉中,也活跃在日照的发展脉动里。如今,日照黑陶已经成为一张独具文化魅力的名片,走向世界。它的独特之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陶瓷艺术展览活动,都能看到日照黑陶的身影。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无数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辛勤耕耘和创新精神。

  传承五千年的日照黑陶,通过泥土与火的完美结合,以自然朴素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示日照黑陶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它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当代艺术家的努力下,日照黑陶也在不断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突破。一代代陶匠用坚守和创新,让源自五千年前的日照黑陶,持续在泥与火中新生。文化的传承一直在延续,正像一抔抔泥土经千揉百转、一窑窑泥坯经烈焰涅槃一样,黑陶艺术的人们也在经历着一次次冰的考验、火的淬炼,让黑陶艺术之路在古老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延伸、发展。

  资料来源:《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下编 日照历史文化故事》

  编辑:贾小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小亿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