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日照12月14日讯(记者 林玉花)近日,有市民反映现在的孩子都说普通话,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方言会日渐为普通话所取代,也有市民认为让孩子说方言太土了,还是说普通话好听。同时,还有部分人认为,方言是当地的一种文化,丢不得,而且在有些招聘考试中明确要求会当地方言者优先。针对这种现象记者做了一个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小调查,引发不同群体的大讨论。

日照大部分年轻父母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小讲普通话
年轻母亲:担忧仅说方言沟通成难题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位年轻母亲刘女士正为了孩子不会说普通话而犯愁。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学得一口地道的方言。临近上学,他们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可是,刚上幼儿园就遇到了难题。
一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在问及一个不太熟悉的东西的时候,他说道:“这是什么yíng shēng?”周围的小朋友被这句话给问住了,引起了小朋友的一片讨论声。事后,孩子回家一脸茫然地问妈妈,为什么自己说的话小朋友听不懂。刘女士为此很伤脑筋。没办法,只好给孩子慢慢纠正方言的一些说法。

大学生群体中,用普通话交流的占多数
大学生:普通话和方言偶尔会“打架”
在采访中,大学生小王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既会说普通话也会说方言,但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普通话和方言“打架”的情况。特别是寒暑假结束后,在家习惯了说方言,回到学校一时没适应过来,跟同学正聊着天,突然就冒出来一句方言,也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同时,他还表示,在学校里他喜欢跟老乡说家乡话,这样感觉更亲切。方言是一种很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他觉得方言不应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消失。
而且,他对其他地方的方言也很感兴趣,大学期间,也跟其他同学学了一些当地方言,感觉趣味横生。

日照本地老人们大多只会讲方言,且钟情于自己的家乡话
老人:方言更能体现浓浓乡情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种情形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据日照六十多岁的顾老先生介绍,自己早年曾离开山东去过东北,那时候家里很穷,刚去东北缺这少那的,正是自己那一口地道的山东方言让自己认识了不少老乡,也受到了不少山东老乡的接济。他说自己一辈子不会说普通话,也学不来。他觉得家乡话代表着一种记忆,一辈子都不能丢。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将方言长久的保留下来。
其实,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都是需要一个语言环境的,并不是说推广了普通话,方言就会日渐消失。每多掌握一种语言,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你又会说当地的方言,就很容易融入当地群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普通话和方言并不冲突,作为中国人,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方言才是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