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缘何叫好不叫座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 2014-03-28 08:22:00
去年10月26日,由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牵头推出的“奶粉进药店”项目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运行。经过5个月的运作,情况究竟如何?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在药店销售的奶粉普遍存在价格高、购买量少、手续繁杂等问题,所以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个别药店平均月售仅四五罐。
也许,“奶粉进药店”的销售不景气,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到超市或母婴店购买奶粉的消费习惯不无关系,让民众选择到药店买奶粉,还需有一个加强广告宣传、破解买卖双方均存在“水土不服”问题的过程。5个月的消费实践暴露出的价格高、购量小、手续繁等劣势,成为其在与超市的竞争博弈中落败的主要原因。高于超市价格、小于超市购量、无赠品与积分的促销,只有刷卡消费的手续繁杂,如何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奶粉时弃超市而奔药店?
至于“奶粉进药店”之后“品质更高”和“安全更有保障”的允诺,更像是难以捉摸和无从考证的“空头支票”。而这恰恰应当是“奶粉当药品管”措施的本质所在。“奶粉当药品管”并非只是将奶粉摆上药店货架,让其获得与药品“同等待遇”的适宜温度和湿度。而是对婴幼儿乳粉的生产企业,由只需通过QS认证的“食品”类管理标准,提升为必须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类管理标准。
如果说“奶粉当药品管”的关注点,在于对企业生产和质量把关的监管,那么,在“奶粉进药店”的销售阶段,商家则不能忽视对进货渠道和仓储条件的慎重选择。而现实情况是,药店在奶粉的销售中,只是扮演了为乳品专柜提供摆放空间的角色,并未参与奶粉质量监管的任何环节。药店奶粉与超市奶粉的进货渠道别无二致。其实,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奶源安全和质量合格,至于将合格的奶粉摆放到哪里销售并不重要。
同等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看质量,这是商家经营和民众消费恒久不变的买卖之道。让“奶粉进药店”销售火爆,必须首先确保“奶粉当药品管”的落实到位。其次才是对营销方式和促销手段的“接地气”改进。 张玉胜
责任编辑: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