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身体好!百岁老人郑淑爱的长寿秘诀

2025-10-29 08:13:32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海报新闻记者 牟怡晓 贾小亿 日照报道

  上午九点,院子里的阳光暖起来。104岁的郑淑爱系好头巾,整理好衣服,拿着小马扎,背着手,慢慢挪着小碎步走出小院,在家门口的太阳地坐下。她双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着往来的村民,有路过的邻里同她打招呼,她就笑着点头,大声回应。

  在奎山街道青墩村,郑淑爱是街坊邻里心里“长寿”的代表。天气晴好的时候,村里人总能看到郑淑爱在门口晒太阳,或者在门口散步、溜达。“每天得在门口溜达两圈,不拄拐,走个百十米没问题。”郑淑爱的儿子李宗山说,郑淑爱从不拄拐,步子虽然小,但很稳当,转身、迈步都不需要搀扶,能慢悠悠走上百十米,还会边走边甩甩手,活动一下筋骨。

  郑淑爱耳背,听不太清别人说话,但这并不影响她喜欢和人交流。她时常会讲以前的事情,那些艰苦却也充满烟火气的岁月,从她口中娓娓道来,总能吸引不少村民围在一旁聆听。她记得年轻时村里的土路是什么模样,也记得家家户户在田埂上劳作的场景。每当说起这些,她布满皱纹的脸上便会泛起光彩。

  到了饭点,郑淑爱的胃口总能让家人安心。“三餐都非常准时,喜欢吃软烂的面条,米饭和菜也喜欢吃。”李宗山说。但郑淑爱的晚餐会“精简”一些,一碗稀粥,偶尔加一小块饼或者馒头。“晚上吃多了不消化,喝粥更舒服。”儿媳将熬得黏稠的粥端给郑淑爱,老人自己捧着碗,稳稳当当。“她吃饭慢,但吃得干净,碗底从来不会剩下米粒。”

  白天郑淑爱会断断续续睡几次觉,养足精神。其余的时间,她也闲不住。除了不能自己做饭,她基本能够生活自理,贴身衣物也要自己来洗。看到院子里的杂草,会着手清理,看到晾着的菜干,也会翻一翻。

  看电视也是郑淑爱的爱好之一。下午,客厅的电视机准时打开,屏幕上播放着戏曲节目。郑淑爱坐在固定的藤椅上,虽然耳背听不清声音,但眼睛紧紧盯着屏幕里演员的动作,偶尔还会跟着节奏轻轻晃头。“就算听不清,她也看得津津有味,心态特别好,很少有烦心事。”李宗山说。

  傍晚六点,天色渐渐暗下来。郑淑爱喝完一碗稀粥,坐在椅子上歇了一会儿,便自己起身走向卧室。“晚上六点准睡觉,睡前会自己铺好床,整理好衣服。”李宗山说,老人的作息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打乱过。“早睡早起身体好”在郑淑爱身上得到了印证。

  卧室的灯亮起又熄灭,青墩村的夜晚渐渐安静。这位104岁的老人,用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乐观心态,在寻常的农家小院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长寿故事,也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老宝贝”。

  郑淑爱的长寿故事,是日照市老龄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截至2025年10月,全市百岁及以上老人已达305人,最年长者更是高龄115岁。这份“长寿答卷”的背后,是城市对老龄群体的用心呵护。针对百岁老人,东港区(含功能区)、岚山区实行每人每年4800元补贴,莒县、五莲县则提高至6000元,更有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的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多元服务兜底保障。

  从《养老服务条例》明确的适老化改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七大行动”推进的居家社区养老扩围增效,政策的温度如同郑淑爱门前的阳光,浸润着每位老人的晚年。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民生图景中,更多像郑淑爱这样的老人,正以舒展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长寿篇章。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