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味道 | 从“小小浆果”到“产业蓝海” 看一颗蓝莓在日照的华丽蜕变

2025-04-29 17:48:3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牟怡晓

编者按:

  日照依海而兴,黄海赋予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从鲜美的海产品到独特的海岸绿茶,从传统农、渔到现代产业链延伸,这些“大海的味道”正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即日起,大众网日照开启《大海的味道》系列报道,挖掘当地土特产背后的产业创新创业故事,展现地方经济活力,为日照特色产业搭建宣传平台,推动“好品山东 日照制造”走向全国。

  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牟怡晓 古玉洁 日照报道

  一颗颗蓝色浆果,经过20年的本土化探索,从最初零星试种到如今2.5万亩的规模化种植,蓝莓已发展成为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一片潜力无限的“蓝海”。从单一鲜果再到蓝莓饼等深加工产品远销海内外,看“中国蓝莓之乡”是如何通过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小小蓝莓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产业华丽变身的呢?

  眼下,正值暖棚蓝莓收获季,走进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暖棚蓝莓种植区,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蓝莓已经披上了蓝紫色外衣,与绿叶相映成趣,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果树间,娴熟地采摘着这些“蓝色宝石”。自2005年,陈疃镇首次引进种植蓝莓这种对土壤和气候要求苛刻的水果,20年时间里,蓝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发展变化,目前陈疃镇已经建成西尚沟、北疃、沈疃一村、姜疃等28个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吸纳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13家,辐射周边5个乡镇,蓝莓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

  “我们有暖棚50多亩,露天蓝莓有260亩,现在正值暖棚蓝莓上市期间,每天生产鲜果有2000多斤,我们的鲜果有发往北上广等城市,还有一部分给蓝莓深加工企业供货。”日照祥云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云娜的底气源自陈疃镇构建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然而在2017年前,果农们还常因鲜果价格波动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最初只有靠采摘鲜果销售这一条路,有些年份果子熟了却卖不上价,看到好的果子烂在地里很心疼。”兰香食品负责人许家金回忆道。陈疃镇敏锐地捕捉到了蓝莓深加工的空白市场,鼓励辖区内企业乘着深加工的东风,开拓延伸产业链条,破解“看天吃饭”的困局。

  主营月饼、桃酥的传统糕点企业兰香食品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在上海展会上看到桃花饼后,我们萌生了参照云南鲜花饼的思路,做具有本地特色的蓝莓饼的想法。”许家金表示,然而研发过程却充满挑战——一个小小的蓝莓饼需要经过和面、熬制蓝莓酱、醒发、包馅、成型、烘烤等多道工序。“最难的是蓝莓酱的熬制,火候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口感。”经过数十次试验调整,团队终于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馅料绵软、果香浓郁的蓝莓饼。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蓝莓饼都浓缩了至少20颗蓝莓的精华。

  创新产品很快获得市场青睐,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店销售量持续攀升,也坚定了兰香食品继续开发其他产品的信心,“我们的蓝莓饼回购率很高,一位外地客户曾一次性订购了24份。”许家金笑着说道。如今,兰香食品已建成4条专业生产线,开发出蓝莓月饼、蓝莓馒头、蓝莓干等系列产品,并与酒厂合作推出蓝莓酒、蓝莓果汁。在包装车间,兰香食品员工张英一边熟练地分装蓝莓饼一边说:“我是附近村的,在这里干了很多年了,在这上班很方便,十来分钟就到了。”据了解,兰香食品季节性用工需求最高可达80余人,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蓝莓深加工不仅解决了鲜果销售问题,更使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中国蓝莓之乡”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如今,“蓝莓+”模式持续破圈,“蓝小莓”IP形象、“蓝莓仙子”文化矩阵陆续上线,从“土特产“升级为“产业名片”、从一颗移民浆果到成为一方支柱产业,陈疃镇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好品山东 日照制造”的生动诠释。在这片蓝色的田野上,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引擎,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这条融合三产的致富创新路正越走越宽。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