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日照报道
灯火满城,游人如织;街巷喧阗,万众瞩目。
这个春节,莒国古城很“火”。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亚洲版)、中文国际频道(欧洲版)、中文国际频道(美洲版)、央视CGTN法语、阿语频道等众多栏目聚焦莒国古城。
连续登上央视,莒国古城吸引了四方游客的目光。春节假期,莒国古城接待游客数量在全省重点监测的200余家旅游景区中排名第六,接待游客数量激增67.35%。
莒国古城将厚重、悠久的莒文化融入一砖一瓦,一街一巷,让游客走进时空长廊,在这片土地入梦、入画。高人气、大“流量”之下,莒国古城以新场景、新产品、新玩法激活文旅消费,为日照文旅赋能提质。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典型经验做法省级典型案例名单,莒国古城也成功入选。
在古城游同质化的当下,莒国古城为什么能在这个春节如此火爆?
文化内核,是托起莒国古城的“底气”。
“古城”之所以称为“古城”,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内核。文化,是古城的内生活力,也是古城跳动的脉搏和流动的血脉。莒国古城参照莒国故城复原建设,以绵延数千年的莒文化为灵魂,包含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十大文化景观,融汇春秋、汉、唐、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再现千年以前的生活、文化与建筑艺术。
城墙高耸入云,街巷曲径通幽,厚重砖瓦上流淌着沧桑韵味,青石板上承载着历史的回音。文化内核融入古城的运营理念,流淌在古城的一砖一瓦中。也正是独具特色的莒地文化,赋予“常规化”的休闲体验、旅游消费、商业业态以特色,让古城内的文旅业态更添“沉浸感”,更具吸引力,让莒国古城得以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水系之城、传承历史的文化之城、意境优美的精美之城、业态丰富的活力之城。
政策红利,是莒国古城出圈的“催化剂”。
内功扎实,才能彰显实力,足够“有心”,才能持续“上新”。莒国古城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古城自运营起便不断做实“内外兼修”,加上近年来的政策“东风”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日照在全域旅游方面下足了功夫。四通八达的交通,拉动起文旅市场“外循环”;精准有效的推介宣传,向各地递出邀请函,打响知名度;“冬季到日照来看海”的主题活动、文化品牌,推动新春假期“逛古城”持续升温。
今年春节,日照市牢牢把握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这一热点,顺势而为,着力打造以非遗为核心的“春节经济”,将舞龙舞狮、非遗火壶、打铁花灯等非遗元素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政府搭台、全民唱戏、上下一心,作为“C位”的莒国古城,凭借着丰富的文旅业态和突出的文化优势,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形神兼备,是莒国古城得以长红的“密码”。
莒国古城人气爆棚,得益于其并非徒有其表的仿古建筑群景区,而是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文化景区。
莒国古城自开城纳客之时,就凭借其独有风格,势在出圈。这里汇集了莒地、东夷的历史文化及非遗手作,集文化体验、旅游演艺、商业街区、民宿客栈、酒店公寓、休闲娱乐等为一体,在做好旅游业态,深挖文化底蕴的同时,在“体验感”上发力。
体验是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钥匙,只有细细琢磨“留客之道”,把配套做得更完善、把服务做得更用心、把需求对接得更精准,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回馈好每一份远道而来的热情,才能真正做到拔尖出圈,持续长红。
一半诗情画意,一半人间烟火。莒国古城的出圈爆火,既是当下民众出行意愿增强,恰逢天时地利的“东风”而催生的春节“网红”,更是基于“活力日照”品牌打造带来的实力“长红”。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莒国古城也即将迎来一年春好时。踏青寻春,不如来这里入画寻春,沉浸式体验三千年里的动人春光。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莒国古城将厚重、悠久的莒文化融入一砖一瓦,一街一巷,让游客走进时空长廊,在这片土地入梦、入画。高人气、大“流量”之下,莒国古城以新场景、新产品、新玩法激活文旅消费,为日照文旅赋能提质。[详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对于生活在日照市卧龙山街道任家台村的村民来说,十分贴切和熟悉。作为日照市最有名的海鲜养殖村之一,今年他们村20多万亩的养殖牡蛎、扇贝、贻贝,再次喜获大丰产。正月初三开始,任家台码头上便开始了忙碌的收获。[详细]
临近万平口,比邻日照站,位于海曲路以南、海滨二路以西的日照雁达城商业综合体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就备受市民关注。曲面大屏、亮色墙体、醒目标语……春节后,该项目建设进度条持续刷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