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翔
“再也不会上地翻车了,对流转土地举双手赞成。”说这句话的是日照市三庄镇板石村的63岁老人张红彩,回想起2016年得知“东港区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要流转她0.13公顷地的时候,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地在眼前,来回却要翻山越岭
“东港区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位于村东头,村民称之为“东山”,但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称呼,斗山子、石头山、高山子、穿畔崖……还有一串根本就写不出来的名字,但每个都能直观描述出这里的地形地貌。
东山与村居之间,被板石河阻断,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以前的河没有治理,现在的漫水桥也是不存在的。”村民庞立新介绍,从家去地里,要在村南头过河,再折回,足足得有2500米,即便是身强力壮空着手的小伙子,快走也得半个多小时。
东山上并没有路,几十厘米的羊肠小道联通每块田地,这里也成了独轮车大显身手的天地,车辆根本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
薄地如鸡肋,食无味弃可惜
板石村位于东港区西南边陲,紧邻岚山区、莒县,土层薄还是砂石地,小麦是肯定不敢种的,多数都是种植花生、地瓜,还是“看天吃饭”,即便是天旱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土地是出了名的贫瘠。
“早就不想种了,但是也没有荒在那里的道理。”雨水充足的时候,张红彩的0.13公顷地,能收100多公斤花生,除去成本能剩多少?那个账不敢算、不能算,也不必算。
2016年秋收,张红彩推着独轮车,小心翼翼地走在羊肠小道上,车上装满了刚收获的花生,虽然回家不易,但是看着满车的果实,她仔细地走好每一步。
突然,独轮车失去控制掉进旁边的小沟,张红彩也被带到沟底。瘫在地上的张红彩,看着眼前散落的花生,“这地不种也罢!”
回到家,张红彩还贴了膏药,卧床休息了十几天。“现在,右边的膝盖还会隐隐作痛。”张红彩将裤子挽到膝盖之上,指着膝盖外侧告诉笔者。
“两手捧刺猬,扔也扔不掉,捧着还扎手。”想到以前东山上的0.13公顷地,张红彩这样形容。
愿望照进现实,鸡肋变成“宝贝”
张红彩不种东山0.13公顷地的愿望,还真就成为了现实。
2016年10月,日照市东港区90MW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立项,项目采取“光伏+农业”模式,需要流转板石村等周边三个村的312公顷土地,张红彩的0.13公顷地也在流转范围内。
“一开始不知道啥是流转,村里来到我家里,说了一遍,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事。”张红彩说,她的理解就是这0.13公顷地不用种了,还能得到700公斤小麦的钱,价格按照当年收购价计算。
“这咋能不同意,种一年地也剩不下这么些。”张红彩想到这里又乐了。
种了一辈子地的张红彩,对这0.13公顷地是“既爱又恨”,只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往日的“鸡肋”薄地,如今却变成了“宝贝”。
拿把小算盘,“算算”老人的脱贫账
流转出去的0.13公顷地,张红彩老人每年能有将近2000元的收入,并且是连续20年。
张红彩与新东港控股集团签订委托经营带动脱贫协议,将“富民农户贷”5万元、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投入到新东港控股集团委托代为经营,建设90MW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每年稳定收入3000元,可连续享受3年。
2019年,村级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收益,张红彩得到了347元。
镇级、区级扶贫项目收益,张红彩也能得到一笔收入。
闲暇之余,还可以到“光伏+农业”项目上打个拔草、锄地的零工,一天能有50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孝德基金等。
每一笔账,张红彩都如数家珍;每一天,张红彩过得也是越来越有滋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翔
9月1日,在日照市人民广场,著名钢琴家郎朗与学生倾情演绎,让在场观众纷纷陶醉在琴声合鸣之中。这是献礼日照建市30周年“寻找下一个郎朗”百名师生同奏会的表演现场。 [详细]
9月1日上午,2019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山东五莲站在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鸣枪起跑。来自枣庄29岁的刘超,用时1小时19分跑完21公里个人赛,首获21公里男子个人赛冠军,展现个人气魄,成为比赛道上一抹亮眼的风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