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日照新闻

鱼米之乡:日照东川子村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春阳 宋全慧   2017-05-28 10:49:00

东川子村支部书记侯元录(左一)与村民交流

东川子村支部书记侯元录(左一)与村民交流

东川子村原支部书记马承信讲解村子的发展史

东川子村原支部书记马承信讲解村子的发展史

记者聆听村民讲述东川子村的故事

记者聆听村民讲述东川子村的故事

大锅粽子礼盒包装,是馈赠之选

东川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福粽”已经成为品牌

热腾腾的新出锅的粽子

热腾腾的新出锅的粽子

大众网日照5月27日讯(记者 王春阳 通讯员 宋全慧)“一行白鹭飞天外,数点沙鸥落渚乡。万顷良田翻碧浪,千山沃土沐斜阳。”说起鱼米之乡,人们多会想起江南,然而,在山东日照这座滨海小城,也有一处风光秀美的鱼米之乡——涛雒镇东川子村

据悉,鱼米之乡涛雒镇东川子村盛产大米,是日照市水稻生产重点村。该村得益于当地优良的地质条件和规模化的种植面积,使其生产的川子珍珠大米远近闻名。

大米和糯米是涛雒镇的主打农产品,在东川子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水稻,早年间村民们都是各种各的、各卖各的,质量良莠不齐,没能形成产业。2008年村支书侯元录引导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东川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引进水稻良种和先进的加工设备,进行标准化生产。第一年就卖了30多万斤大米,纯利挣了接近10万块钱,第二年又接着扩大规模,增加了社员,从利润到产值都翻了倍。水稻良种的“引进来”,让东川子村的村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

其实,早年间的涛雒镇并不是如今土沃鱼肥的模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涛雒镇还是一片低洼的盐碱地,大部分土地都是只能够生长苇蒲的重盐碱地,完全不能种植庄稼。这些地虽经几千年的雨淋风化,但仍然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这些地方的农民,少部分捕鱼、晒盐,由国库供应粮食;大部分在盐碱地上耕作,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关心农民的生活,每年拨一部分统销粮,帮助农民度日。1962年,日照水库的灌溉渠网修到后,大片盐碱洼涝地变成水稻、小麦两作的良田,过去根本不能种庄稼的苇蒲汪,经淡水浸泡也变成了丰产田,粮食单产由100多斤,增加到六、七百斤,其中那些重盐碱地也达到了六、七百斤,农民多少年来不能解决的吃饭问题,彻底解决了;不仅如此,还向国家交售了大批优质粮食,涛雒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据了解,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东川子村的水稻的种植面积由一千多亩发展到了高峰的时期的三千多亩,这一切都得益于有了日照水库的灌溉。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日照水库不再提供农业用水,土地种植规模也缩减到400余亩,但是涛雒大米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

目前,东川子村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辽宁省盘锦市建立了1500余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并成立了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统销统购,为东川子村在东北地区培植了一个全新的水稻种植“根据地”。“走出去”这一举措,为涛雒大米的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现如今品牌打出去了,水稻走出去了,产业也得到升级。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得到了实惠,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东川子村支部书记侯元录笑着对记者说道。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李雪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