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文化书院里的“小托管” 托起民生“大幸福”

2025-08-24 15:52:4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栾素素

  大众网记者 栾素素 通讯员 朱贵涛 日照报道

  清晨的闹钟刚响过第一遍,陈先生已经攥着车钥匙站在门口——作为快递员,他得赶在早高峰前送完第一批件,可身边背着书包的女儿正揉着眼睛,“爸爸,今天谁接我呀?”这样的对话,在双职工家庭的暑期清晨里,总带着几分无奈。新就业群体的电动车穿梭在街巷时,心里装着的是亟待派送的包裹,更是家里无人看管的孩子;独居老人带着孙辈,对着暑假作业上的难题,只能叹口气说“爷爷也不会呀。”

  群众的期盼在哪里,贴心服务就扎根在哪里。作为全区托管服务的先行样板,岚山头街道金牛岭社区依托社区文化书院,探索出“专业打底、温情着色”的服务范式,正以“专业社工+志愿力量”的合力,为这些焦灼与期待,写下满是温度的答案。

  “来,我们先试试用剪刀沿着轮廓剪,注意不要剪到小手哦。”在金牛岭社区文化书院的非遗课堂上,专业社工于惠竹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做手工。她面前的课程表上,密密麻麻写着一天的安排:上午的作业辅导后,是科普小实验;下午的非遗体验结束,还有半小时的户外游戏。作为托管班的课程设计者——金牛岭社区书记王玉超,每天都会根据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反馈调整内容,“得让课程既有趣又有用,才对得起家长们的托付。”

  这背后,是社区文化书院“双轮驱动”的托管密码:专业社工定方向,志愿者添温度。社工们带着系统的儿童服务知识,把好课程设计、安全管控的“专业关”;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们则用耐心填满细节,陪一年级的孩子一笔一划改作业,帮内向的小姑娘融入集体游戏,在傍晚送孩子到家长手中时,细细叮嘱“今天学会了叠纸船,回家可以教爸爸妈妈哦。”

  7岁的小雨(化名)是文化书院托管班的“常客”,她的妈妈是超市收银员,爸爸跑货运,“以前暑假要么锁在家里看动画片,要么跟着奶奶在菜市场,现在每天回来都要展示新作品,昨天是扎染的小手帕,今天是贝壳拼的小海豚。”小雨妈妈的话里藏不住笑意。文化书院的课程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书法课上,墨香伴着孩子们的认真;编程课上,小小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好奇;红色教育课上,志愿者讲的革命故事让孩子们眼睛发亮。这些课程不只是“看管”,更是让成长有了更多可能。

  安全,始终是家长们最挂心的事。在这里,安全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社工每天清晨检查文化书院的消防设施,确保走廊畅通;志愿者陪孩子们上下楼梯时,会下意识地张开手臂护着队伍;每个孩子都有一份综合意外险,家长群里每天都会收到“今日安全小结”。

  在岚山区,依托社区文化书院开展托管服务已成“新风尚”。从金牛岭社区文化书院的特色非遗课堂,到万和社区文化书院的“金色成长课程”,再到祥和社区“青和学堂”假期托管,岚山区以“民生无小事”的政治担当,将专业社工力量注入基层文化书院的“毛细血管”。当文化书院的灯光照亮孩子们的笑脸,当家长的感谢化为社区和谐的音符,这幅“幼有所育、社区有爱”的民生画卷,正成为岚山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初审编辑:林坤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