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解读:《山东渔鼓音乐研究》

2025-07-14 10:2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雪雁

  《山东渔鼓音乐研究》

  作者:贾力娜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

  项目简介:

  该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山东渔鼓音乐研究”(编号:18YJA760025)成果

  该书受“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编号:tsqn202312251)经费资助

  该书受海右计划一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计划支持

  主要内容与观点:该书专注于山东渔鼓音乐,依托详实的一手资料,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细致分析其音乐特征与风格,探讨其与其他地区渔鼓音乐的关联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目前,山东渔鼓主要分布在临沂和济宁地区。据口述历史及文献记载,清代该曲艺形式已颇为盛行,然而关于其当前发展状况的一手资料极为稀缺,相关研究成果亦显薄弱。本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的研究。此项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山东渔鼓音乐由唱腔音乐、渔鼓和简板伴奏音乐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唱腔音乐最初采用曲牌体结构,后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尽管保留了一些曲牌名称,但实质上已名存实亡。唱腔板式包括慢口、快口、垛子口以及含腔、哀怜腔等,其中慢口是主要板式,曲体结构以四句体的单段体重复为主。由于不同地区和渔鼓艺人的演唱习惯存在差异,山东地区的唱腔音乐旋律形态也有所不同。例如,鲁南地区的旋律起伏较大,呈现出密集型的小波浪,拖腔通常出现在下句腔的最后一个字,拖腔时值较长,总体旋律线呈现高起低落的趋势。而鲁西南地区的旋律起伏较小,呈现出较为稀疏的大波浪线,拖腔通常出现在下句腔的倒数第二个字,总体旋律线较为平直。在伴奏音乐方面,简板伴奏的节奏较为统一和固定,而渔鼓的伴奏则相对复杂和变化多端。总体而言,山东渔鼓的唱腔、简板伴奏、渔鼓伴奏形成了三重节奏相互配合和衬托的形式。

  山东渔鼓仍然保持着其原生的音乐风貌,没有像中国其他地区的渔鼓那样加入弦乐等伴奏。然而,在山东渔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地方小戏“渔鼓戏”和姊妹曲艺“渔鼓坠”等,这些戏曲、曲艺的唱腔和伴奏形式都进行了发展和变化。这表明,尽管山东渔鼓保持了早期的形式和风貌,但它也为其他独立的曲艺、戏曲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对山东渔鼓的发展历程、唱词内容、题材选择和音乐结构的研究,作者发现它与道教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唱词中融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以及音乐结构中借鉴的道教音乐元素。在山东渔鼓的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渔鼓逐渐走出道观,走向民间,其与道教文化的联系依然紧密。与此同时,山东渔鼓与民间文化也密不可分。在题材选择上,渔鼓大量吸收了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历史人物、孝道故事等。这些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价值观和信仰,使山东渔鼓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渔鼓的唱词也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民间词汇,使其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山东渔鼓在清中后期以后逐渐朝着世俗化、民间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变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经济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将渔鼓表演视为一种谋生手段。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他们逐渐将渔鼓的表演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创新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民间观众的喜好。

  综上所述,该著作从音乐艺术研究的角度出发,为道情音乐、曲艺音乐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补充。同时,也为揭示曲艺音乐与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挖掘山东渔鼓音乐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界对曲艺音乐和道教文化、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贾力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海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青年学术骨干,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专委会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5项,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人民音乐》《文化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2篇,荣获山东省音协主办理论类成果奖二等奖,获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