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来晓禄
责任编辑:孙昊
大众网记者 安祺 日照报道
日照市中心医院肾病免疫科的爱心角,四个彩泥人偶静立着,仿佛凝固了时光的温暖。它们有的戴着护士帽,有的身着白大褂,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用心——这是70岁患者李大爷(化名)的外孙女,用指尖揉进感恩与敬意的礼物。
李大爷与慢性肾脏病抗争多年。随着病情不断恶化,他的肾脏功能逐渐衰竭,到了慢性肾脏病5期,透析治疗成为他最可行的治疗方案。然而,当肾病免疫科主任张继超向李大爷提出透析治疗的建议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透析就是‘活受罪’,之前有个亲戚做了透析效果不佳,特别痛苦,我可不想受那份罪!”李大爷的态度坚决,满眼皆是抵触。面对患者的消极情绪,张继超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每天与李大爷谈心,缓解他的担忧和顾虑;并且用一个个真实的康复故事,为李大爷点燃希望的火花。日子一天天过去,医护人员的真诚和坚持逐渐融化了李大爷心中的坚冰,终于他同意接受透析治疗。医生迅速建立临时透析通路控制病情,但张继超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临时通路感染风险高,需尽快通过动静脉内瘘手术(一种为长期透析建立的血管通路)为李大爷构建“生命线”。
原定手术当天中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李大爷在吃饭时不小心吸入米粒,瞬间呼吸困难,脸色变得煞白。情况危急,张继超主任第一时间冲了过来,一边迅速为患者检测生命体征,用力地拍打着李大爷的背部,试图让吸入物排出;一边紧急协调多科室会诊。直到李大爷转危为安,他才默默转身处理其他工作。随后,团队重新评估身体状况,将手术调整至第二天进行。“当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看到张主任全程守护,就像吃了定心丸。”患者女儿回忆时仍眼眶泛红。
术后,肾病免疫科护士长王云带领护理团队24小时轮班监护,“大爷今天胃口怎么样?”“夜间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这样的问候每天都要重复很多次。得知李大爷家属临时有事无法陪床,护士们主动为他送餐、喂药。“我们不仅关注病情,更给予患者贴心的照顾”,王云表示,“考虑到李大爷的年纪,容易出现并发症,护士每小时都会进行病房巡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她们的细心和负责,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李大爷和家属的心。
随着透析治疗的进行,李大爷的肾脏状况有所缓解,大家都为此感到欣慰。然而,医疗过程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总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正月初七凌晨,李大爷突发下肢肿胀。清晨接到家属来电后,张继超主任提前赶到门诊大厅等候患者,全程陪同完成就诊及彩超检查,最终李大爷被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
在多学科会诊期间,患者家属曾因担心和焦虑,一度产生了去外地治疗的想法。张继超及时向他们解释了其中的风险:“血栓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患者移动过程中,它很可能会随着血管流动,一旦堵塞重要器官血管,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经过张主任耐心劝解,最终家属决定留下手术。“我们一到医院,张主任就带着我们跑前跑后,做彩超,联系相关科室,忙得不可开交。看着他那么尽心尽力,就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我心里特别感动。”患者女儿感慨地说。
肾病免疫科医护团队细致入微的关怀,深深打动了患者的外孙女,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她拿起彩泥,精心捏出医护人员的形象,送到了科室医护人员的手中。
“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张继超表示,“其实我们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对待科室的每一位患者我们都是这样做的。慢性肾病患者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医患配合至关重要。”如今,李大爷已进入规律透析阶段,每周三次的治疗都有医护团队跟踪服务,医患之间用信任和爱搭建的生命之桥,正在续写更多温暖故事。那四个彩泥人偶静静立在桌台,这份质朴的礼物,不仅是对某位医生、某个科室的感谢,更是对医者初心最生动的见证。
初审编辑:来晓禄
责任编辑:孙昊
日照农民画是日照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日照作为中国农民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乡”。[详细]
会议指出,2024年,日照市文旅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力提升经济贡献度、群众满意度、城市知名度,推动机关党建赋能添力,产品发展提质增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两创”成果丰硕,旅游服务质效双升,宣传营销成效明显,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