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日照报道
校园最热闹的时候,当属课间十分钟。随着下课铃响起,孩童的雀跃声此起彼伏,走廊、楼道、操场上,跳皮筋、扔沙包、跳房子的身影,是校园独有的朝气蓬勃。
可不知从何时起,学校里的课间十分钟变得静悄悄。课间不许外出玩耍,甚至不许在教室里大声说话、疾走,课间本该热闹的操场、走廊空空荡荡,甚至教室内都安安静静,学生们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除了喝水、上厕所,尽量不要出教室。”“不可以奔跑玩闹。”“课间也最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孩子们的说辞让家长困惑。不少限制并非明确标着“不允许”,但隐形的条条框框,切切实实框住了孩子。
作为体会过快乐课间的“过来人”,对于“静音”版的十分钟,不少家长颇有微词:从什么时候起,课间也成了“圈养”学生的空间?
十分钟之困,其实由来已久。
课间10分钟,俗称小课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段。但据调查显示,自2019年起,“安静的小课间”现象便已十分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静悄悄的课间也频频引发热议,近日,这一话题再度登上热搜,家长纷纷呼吁:“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面对争议,学校也有自身的无奈。
课间打闹可能出安全事故,有序的课间更显校园文明,课程设置紧张便利用课间赶课……原因林林总总,均以“为孩子好”作为出发点。诚然,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校方,也希望学生拥有轻松愉悦的课间,但安全隐患,课业压力和“过分担心”的家长,让学校和老师不得不“患得患失”。
孩子课间跑步追逐,要是不小心摔倒擦伤,是否会有家长投诉?学生成绩不够理想,不赶课程进度,是否会引发家长不满?一边是来自整个大环境的压力,一边是正在长身体且不易管理的孩子。为了维系家校之间的信任天平,不少学校便将课间的学生也“圈”起来,不出教室,便会减少安全隐患。
护子之心,人皆有之。可尽管“圈”住孩子的做法既省事又保险,以“关爱”为名的层层丝带,却让孩子透不过气来。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真的能呵护孩子的安全吗?调查显示的结果恰恰相反。
日前,《人民日报》刚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指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还有报道称,小学生抑郁症群体占患病学生的一成。
为了不上厕所,不喝水,这不能去,那不能碰,甚至连正常交友的机会都被压缩,被困在安静课间里的孩子,如何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呢?
面对十分钟之困,需要反思的,远不止学校和老师。正如“圈”住学生的出发点是“关爱”,课间静悄悄背后的重重因素,也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因素:大打折扣的教育“双减”。学校的考核指标,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升学、就业大环境的艰难,教育业层层加码的“既有规则”,让本该落地的“双减”,尴尬地悬在了半空中。由此激化的家校矛盾,最终买单的,便是这些被“圈”住的学生。
随着多地发文强调要在课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活动时间。被“圈”住的学生似乎看到了走出去的曙光。但十分钟之困能否真正破解,这些措施能否落到实处,不少家长内心仍存怀疑。
“也许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措施这样讲,学校那样干。”“名义上没有限制了,实际上还是不提倡。”家长的议论中,字里行间都是家校间的信任缺失。可想而知,即使十分钟之困会随着硬性措施的落地找到破解之法,但要缓解其背后的家校之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究其根本,这道难题,考验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能力。三方携手,让教育“双减”切实落地,真正做到“一切从孩子出发”,方才是十分钟之困的解题之法。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深秋时节,我们的大自然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色彩变得丰富起来,景色美不胜收。在这样的时节,赏秋景短途周末游成为了出行的新趋势,让上班族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详细]
随着秋季的到来,五彩斑斓的树叶开始在各地展现出她们的魅力。在山东日照市的莒县浮来山,有一棵被誉为“ 中国最美古银杏 ”的千年树王。现在,这棵树正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详细]
细数舌尖上的美味,最难忘的还是与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说到火锅江湖,大多数人脑海里涌现出来的词一定有“麻辣”二字,但这家开在日照的火锅店却是反其道而行,以“鲜汤”为主打,不似川渝系的麻辣猛攻,一碗热汤下肚暖胃又暖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