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政银企”协同绘就田园融合新画卷

2025-08-26 16:30:32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刘映彝

  海报新闻记者 刘映彝 通讯员 张志瑾 周阳涛 日照报道

  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莒县支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莒县支行”)成功获批4亿元农用地整理与设施农业组合贷款,并实现首笔投放1.08亿元,精准支持莒县中药材与果类联合种植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该项目由日照青峰源实业有限公司牵头实施,深度融合“药果联种、智慧农业、耕地提质”三大要素,是农发行莒县支行积极践行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政策性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乡村产业、彰显“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使命担当的又一创新实践。项目通过“产业链延伸、资金链赋能、利益链共享”三链融合,构建起“政银企农”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尤其在破解农业用地手续难题方面,创新采用“联营模式”,为同类地区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土地资源提供了崭新路径。

  破解产业升级与用地困局。安庄镇位于莒县西北部,生态禀赋优异,坐拥青峰岭水库优质水资源和适宜林果产业发展的丘陵地貌。然而,其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深层制约:

  资源沉睡与产业滞后并存。农林资源未得到系统整合与高效开发,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林下经济潜力远未释放,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机制尚未健全。

  土地分散与规模经营两难。项目需统筹7个村、上百户农民的土地,传统流转模式因农民普遍存在“失地即失业”的顾虑而推进困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面临现实阻力。

  联营模式破题,政银企协同赋能。面对痛点与堵点,农发行莒县支行提高站位、主动作为,联合莒县农业农村局、安庄镇政府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打出“绿色金融+融智服务”组合拳。为从根本上化解农户失地顾虑、激活土地资源,项目摒弃传统一次性流转土地模式,创新通过“联营模式”破解用地与增收双难题,“政银企”协同首创“土地入股+联营分成”机制。企业与农户、村集体直接签订联营协议,农户以529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基地建设、技术管理和市场运营,实现集约化发展,盈利后按股比分红,保障农户长期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推动农民向“股东+产业工人”双重身份转变,实现“离地不失权、离地不失利、就地就业增收”,真正形成“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沉睡资源苏醒,振兴动能澎湃。在“政银企”三方合力推动下,农发行莒县支行4亿元政策性资金的精准“灌溉”,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发展活力:

  土地提质增效明显。碎片化土地得以规模化整合,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产出显著提升,为发展智慧农业和高附加值种植奠定坚实基础。

  农民增收路径拓宽。项目预计直接和间接带动安庄镇及周边约2万农民实现就业增收,“租金+薪金+股金”多元收益机制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助力共同富裕。

  产业升级与生态改善同步推进。项目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和绿色种植标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型,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

  项目的成功实践,是政策性金融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力,在严守耕地红线、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机制创新打通“资源—资本—产业”转换通道的生动典范。其中,“联营模式”作为关键的模式创新,有效破解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中“用地难”和“带动难”两大瓶颈,通过“土地入股、联营分成、就近就业”等方式,让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了从“被动流转”到“主动合作”的根本转变,探索出一条“以地兴产、以产带农、以农促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破解农村土地经营困局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莒县方案”。

  展望未来,农发行莒县支行将继续坚守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紧密携手地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化“联营模式”的总结提炼与系统集成,持续完善“土地+”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生态价值实现金融支撑,巩固“政银企农”多方共赢机制,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政策性金融动力。

初审编辑:赵洪芝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