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莒县支行用“纸上账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

2025-08-26 15:52:02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刘映彝

  海报新闻记者 刘映彝 通讯员 秦泗祥 日照报道

  农发行莒县支行以国企信用为“靠山”激活应收账款质押功能,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赋能”。

  政策赋能与融资瓶颈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2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互利共赢发展。鼓励银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多采取直接服务方式触达供应链企业,提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质效,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利用供应链“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动产和权利的质押融资业务;2025年5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又联合发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和“盘活小微企业动产资源”等23项具体举措,要求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破解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破解企业融资瓶颈。经调研,约有60%的小微企业因缺乏足值抵质押物而难以获得传统信贷支持,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莒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当地众多涉农小微企业在承接国有企业绿化工程、基建项目后,普遍面临工程款结算周期长(通常6-12个月)、应收账款积压严重(全县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存量超5亿元)的困境,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扩大再生产举步维艰。传统信贷模式下,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房产、土地等足值抵质押物,而像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这类轻资产型绿化企业,虽有稳定订单和优质客户,却因缺乏抵押物被挡在融资门槛之外。

  面对这一困局,农发行莒县支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针对县域内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利用我行与国有企业长期合作、项目支持的优势,用其强大的信用背书和稳定的付款能力激活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突破性运用“小微企业拥有的国有企业应收账款质押”模式,将“纸上账本”转化为融资活水,为破解县域小微融资担保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国企信用激活“纸上账本”

  我行的创新实践核心在于盘活小微企业的“沉睡账本”,将静态债权转化为动态信贷资源。其实施路径主要有两大突破:

  贷款方式的创新。以国企信用为基石,采取公司自有房产抵押和某国企公司的工程应收账款为质押的组合担保方式。这一设计的关键突破在于:一是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突破传统的以土地、房产等抵押担保方式,更容易变现;二是接受未来债权质押,将企业已完工待结算的工程款纳入质押范围,符合《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对“未来金钱债权”的界定。

  管理模式的创新。为确保“纸上担保”的可靠性,支行构建了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一是主动对接信用较好的国有企业作为应收账款债务人,锁定国有企业下属子公司作为本笔应收账款的付款方。通过获取其签署的《施工合同》,确认债务金额、付款期限。二是在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质押登记,上传施工合同、发票等证明材料,确保质押财产特定化,提升债权确权和优先受偿效力,减少多重转让、重复融资、权属不清等问题,增强融资透明度与风险可控性。三是设立“回款专户”。实施封闭管理,要求付款方按期将工程款直接划入农发行监管账户,优先用于还贷。

  通过上述设计,原本“看得见摸不着”的应收账款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和变现能力的担保资源,真正实现了“国企信用下沉”——依托大型国有企业的强信用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

  一池活水促多方共赢

  该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一家企业的融资难题,更催生了显著的经济外溢效应和政策示范效应。

  融资成本降低,促产值提升。用应收账款质押替代了存单质押、房地产抵押,从而节约资金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支持其扩建苗木基地500亩,引进北美红枫等高端树种,预计年产值提升5000多万元。

  拉动企业效益,带动就业人口。企业利用释放产能承接更多绿化项目,带动企业经营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新增季节性用工500人,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

  盘活纸上账本,提升企业现金流。国有企业拟提前2个月付清欠款,小微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较同期下降,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积极影响,应收账款的减少让企业现金流增加,流动性增强,提高了公司的资产周转率,从而提升公司财务状况和竞争力。

  这一系列成效显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不仅盘活了企业“沉睡资产”,更激活了县域经济“造血-输血”良性循环,将静态的债权转化为流动的发展动能。

  构建可持续融资生态

  该创新案例,为服务县域小微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以制度突破、生态构建、政策协同为支柱的融资生态。突破传统信贷强调“物”的担保(房产、设备等)。而本案例创新性将“权利担保”置于核心地位,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风险控制难等痛点,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这一创新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开辟了新路径。

  当下,国家正全面推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农发行莒县支行的探索证明通过深度挖掘“国企信用”和“政策赋能”的双重价值,完全能够将小微企业的“纸上权利”转化为发展资金。这一模式特别适用于承担政府项目、国企配套服务的县域小微企业,为乡村振兴中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深化应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有望成为破解小微融资难的“金钥匙”,让更多企业感受到金融活水的润泽。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小微企业沉淀的应收账款,也发挥了国企信用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小微企业缺的不是信用,而是信用转化的桥梁。”当一纸账本嫁接国企信用,便能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国企信用激活应收账款质押,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创新实践,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探索,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创新方向。这种创新模式的推广,将为小微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初审编辑:赵洪芝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