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艺·匠心】日照乡土工匠系列——美食传承毕传林

2018-12-14 10: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明硕 田洪祥 宋俪 孙瑜泽

编者按:

“炼器者,匠也。” 新的时代赋予了“工匠”新的定义,“匠”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艺人以及狭隘的“工”的范畴。在藏龙卧虎的民间,在每一个或传统或新兴,或主流或陌生的行业领域,在每一个平凡无奇的工作岗位,都散落着不平凡的乡土灵魂匠人,以一心,尽一事,毕一生。

近日,由日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大众网日照频道主办的“匠人·匠艺·匠心”——探访“日照乡土工匠”系列活动已正式拉开序幕。

日照大众网记者对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走访了解,挖掘人物背后的奇闻趣事,以生动形象的图、文、视频形式进行了报道。

本期,我们走进日照匠人毕传林美食,味蕾上的艺术

毕传林和他的劳动成果 

毕传林在给老灶添柴火 

毕传林在做调料的配比

吕母鸡汤成品

太公望卤煮成品 

万合坊调味料的二十多种原材料

掀开锅盖的吕母鸡汤

夜幕降临 丰盛的一餐

用调料腌好的鸡爪

正是初冬时节,我们在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战家村见到了毕传林。他继承着齐文化创始人、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太公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所创制的膳食文化与技艺,是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唯一法定传承人,姜太公、吕母膳食文化的推行人。

1985年,毕传林出生于日照市东港区,成长于饮食文化世家,外祖父安玉湘师从民国名厨安茂国,与晚清技艺大师安日熹一脉承外祖父相信毕传林历经人生百味与磨难后,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愿意把掌握的历史文化、膳食知识与技艺传授于已过而立之年的毕传林。

从小家庭的耳濡目染,加之外祖父的言传身教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毕传林凭着自身天生的悟性,经过5年的探索,在尊重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寻味着现代技术、饮食文化、消费习惯进行创新创作。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药膳食文化。如果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那么美食就是味蕾上的艺术。

万合坊调配料是太公望红焖鸡和卤煮的必备调味料。二十多种香料中草药被毕传林整整齐齐码在桌子上,每份调料的配比,他早已烂熟于心。原材料经过加工,会呈现两种不同形态。一种是经过多遍研磨后炒制的粉状,用来腌制材料。另一种则是加水熬制7、8个小时的酱料,用来制作红焖鸡。这两种形态的万合坊调配料的制作过程最重要的是火候,关于这一点,毕传林说没什么诀窍,纯靠自己的经验来控制火候。水、调料、鸡肉,最原始的材料经过加工,变成了一道道卤煮美食。

吕母鸡汤则是更注重火候的。据悉,吕母鸡汤与吕母鸡丝汤技艺起源于日照,并传承在日照,可追溯到新莽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奇异的女领袖吕母所创,制作经20余道工序,体现了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与创新。

原材料是鸡,添水和药材,鸡汤就是这道菜的核心了。毕传林正添柴,柴火是农作物的桔梗和在山间地头拾的树杈。为了保证最纯正、最原汁原味的口感,确保将鸡肉的鲜美纯粹完美的渗透进整锅汤中,毕传林得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添火。

当打开锅盖的一刹那,浓郁醇香的味道瞬间弥漫整个房间,鸡汤乳白,让人食欲大开,这是用买的鸡汤包根本无法对比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祖先生活的遗迹,是“历史生活的活化石”。而这些,正是民族的“根”和“灵魂”,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非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非遗技艺就是一段故事,带着人间烟火,传承着、工匠的精神、文化的味道、历史的痕迹。而在谈到自己以后的打算时,毕传林表示自己会将这几门美食技艺传承下去,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去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zhuangyuanyuan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