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村志 | ⑧讲合沟村:一个不足1000人的山村,走出9名博士12名硕士

2023-10-13 08:42: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郭馨煜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日照有无数名人志士从乡村走出,有无数乡间故事值得珍藏。为此,大众网日照推出《日照村志》系列报道,发掘地方乡土历史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当代风貌,以达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海报新闻记者 郭馨煜 徐玉凯 日照报道

  金秋时节,驱车驶过田野,越过山林,薄雾中的讲合沟村若隐若现。村子周边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一颗颗青翠的“小刺头”挂满枝头,向人们诉说丰收的喜悦。

  讲合沟村位于东港区三庄镇西南10公里处,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村民以孔姓为主,现有村民306户、843口人。

  82岁的孔庆合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讲合沟村人,深刻感受着村里的历史变迁和乡土文化的流失。一次偶然机会,得知村委会有编写村志之意,于是他主动请缨,希望通过编写村志,把家乡的历史演变、文化风俗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孔庆合介绍,讲合沟村孔氏宗亲之祖,生于居于曲阜,分支鲁城户,第五十九代族人考取秀才后,搬到沂水教书育人,明朝期间祖六十代迁于五莲县坊子村。明朝正德年间 ,祖六十一代家子孔宏戴又从五莲县坊子村迁居于此,孔氏族人,子孙繁衍,延续至今。

  “我们村过去因为村民是孔夫子后人,能文习武、侠义仁爱,坊问曾绰称为‘丈夫子沟’,百年来,我们村又先后经历了三次改名。”孔庆合老人告诉记者,讲合沟建村之祖,能文善武,取村名为“强汉沟”,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强汉”。旧时相邻诸村远离朝廷,村民纠事难判,该村贤人知书达理、能武止武,邻村的人都来该村“讲和”,后因救人义举惊动朝廷,县令亲临褒奖并主持改村名为“讲和沟”。新中国成立,村民重友好、遵“合作”,改村名为“讲合沟”。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讲合沟村民也非常注重教育,“村里人对孩子读书都很重视,家当可以不置,但是书不可以不读,千方百计要供养子女完成学业。”村民孔宪聚说道,“现在,全村共有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2人,在校大学生40余人……”对于讲合沟村这样一个小山村来说,这些数字犹如一块金字招牌,令乡亲们倍感自豪。

  就这样,尊师重教在村里蔚然成风。“孩子们不比吃穿,只比学习、比担当。”孔宪聚说,“我们希望激励更多孩子成才,村里走出的大学生,是讲合沟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可以反哺家乡,更好地助力家乡发展。”

  同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民自发成立了一个讲合沟爱心汇——“强汉爱心基金”,会长孔庆关说:“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家乡在外人员捐资捐助1000余万元,建设了一个以弘扬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孔子文化园’,想打造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孔子文化园”已完成主体工程和雕梁画栋,正在进行展陈设计,计划于明年春暖花开时节建成启用。

  古朴、静谧、祥和,是讲合沟村的模样,村庄坐落于东西两山之间,而且山山环抱,丘陵形成的四处高台均匀分布在村庄的四方,两条村道交叉纵横,源头河流由南向北傍村而过,土壤肥沃,绿树成荫,溪流环绕,山清水秀。数百年来,村民们在幸福古村农耕和繁衍。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讲合沟村一直有发展板栗的传统,村党支部书记张爱红介绍,过去讲合沟村的板栗主要以“老笨栗”品种为主,产量较低。1997年,村子引进了日本栗苗进行栽植,“日本栗生长快、个头大、产量高、价格高,20来个板栗就重达1斤多,一下子调动起了村民发展积极性。”张爱红说,2017年春,又在村东坡又发展板栗1000亩,到目前,全村板栗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家家户户靠板栗增收致富。

  谈到下一步的规划,张爱红说:“我们想借助即将建成的‘孔子文化园’,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民俗+民宿’旅游、研学等等,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临近傍晚,讲合沟村被暖暖的秋阳包裹着,秋风吹拂着栗子树发出沙沙声,娓娓诉说村民们的满足与幸福。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