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牛人|李环子:扎根一线 勇展担当 40年甘为“林草人”

2021-07-13 10:05:3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崔益萌 孟梅

  日照牛人

  “牛马年,好耕田”。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在日照这座城市,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身体力行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2021年,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百位“日照牛人”系列报道,旨在弘扬“三牛精神”,在“十四五”期间为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崔益萌 孟梅 日照报道

  春华秋实,40年甘为“林草人”,担当作为,认真守护丰产林。她,就是李环子,兢兢业业坚守林业一线为莒县山水筑“绿”!

  1962年,大学刚一毕业的李环子被分配到莒县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原莒县林业局)工作,初为技术员,她乐于学习、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向同事请教各类问题。一边抓紧填补实践技术知识空白,一边奔走于各个乡镇勘看河流地形的路上。她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努力在热爱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奔着这一目标,李环子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连续四届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于1983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基层技术员的“点绿成金”

  一辆自行车、一个水壶、一个工具包......这是李环子初到单位工作的日常“标配”。20世纪60年代初的莒县,乡镇村落分散,出门大多是泥路,李环子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穿梭在山间林地里,自行车到不了的地方,也都印满了她走遍的脚印,直到现在,她仍对莒县的河流布局如数家珍。

  在她眼里,树是有生命力的“朋友”和“伙伴”,为解决小店镇果树粗放式种植问题,李环子积极研究,通过整地、浇水、施肥、修剪等措施让果树提高产量,为让肥料发挥最大价值,她更是和其他技术员研究起了“土方法”:将毛苕子、树叶子、芦苇、化肥、锅灰等进行品种试验,半个月后再进行现场查看,通过这种方法找到了最适合果树生长的“本土肥料”。

  原本长势不好的果树在李环子的“良方”下成功增产,前横山村达到苹果年产1500吨和收入50万元的良好效益,“点绿成金”帮助村镇解决了发展难题后,李环子新的愿望是将树种到莒县更多需要的地方去。

  丰产林的“守护者”

  莒县杨树速生丰产林始建于1976年,1975年后,县林业局抽调骨干,组成一支技术队伍,蹲点跑面,加强对丰产林建设的指导。

  时任工程师的李环子开始致力于杨树丰产林的栽培试验与研究,与林业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大搞林粮间作和各种密度及品种、肥水对比试验,并对杨树速生丰产栽培、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林杨实地进行病虫害研究等,得到了上万个数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其科研成果,更是荣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年李环子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9年9月—2001年正式评选为研究员。

  “那时候每年冬天我们都会抽出半个月的时候去丰产林进行数据测量,从前下庄到后仕阳,从南乡镇到北街村,收拾上行李就出发,白天测算胸径和树高,晚上挑着灯就开始计算数据,这都是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的,一点也马虎不得!”说起这段和丰产林做伴的日子,李环子仍旧神采奕奕。

  1984年统计,莒县丰产林面积10.07万亩,总立木蓄积量34万立方米。达到了“一年成林,三年成檩,五年成梁”的壮阔景观。世界和全国杨树会议在此召开,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人及17个国家和地区的38位专家前来考察,国内有26个省市、自治区3.5万人次来莒县参观。李环子更是多次进行陪同讲解,用青涩的拍摄技术记录下在丰产林挥洒汗水的日子。

  林业课题的“研究者”

  为更好地实现树木精栽保活,她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钻三林、住三园,坚持走考察、论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之路,先后承担了数十个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和奖项。

  由李环子、李芳廷、陈瑞荣三人在长岭镇前夏庄村于1988年春承担的山东省林业厅“土耳其、意大利等杨树无性系引种试验研究”课题。经过6年的试验,成功通过省级鉴定,筛选出“102/74、802”两个新无性系杨树品种。生长快、材积生长量高于当前大面积推广的I-69/55杨,且繁殖容易,造林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等优点,为全省乃至苏、皖、豫、冀等省杨树更新换代提供了新的优质苗木种源。

  习惯了通宵达旦采样,习惯了去看黎明前的杨树林,更习惯了和树的每次依依惜别。她利用自己所学去探索树木未知的领域,解读森林的秘密,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和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为生态之绿担当着兢兢业业“老黄牛”的角色。

  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产戏”、写好“绿文章”。从高山峻岭到林草河间,李环子40年如一日在植树造林一线激扬青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林草人的责任担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平可心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