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日照乡村之美②:涛雒,一座埋藏着文化宝藏的小镇

2019-06-25 14:41: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张晓 彭钰 石浩男 李宜辉

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日照广大农村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乡风家教,聚焦脱贫攻坚战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展示日照市建市30年来,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大众网日照频道开展了“发现日照乡村之美”系列采访,集中展示一批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老乡风文明、绵长家风民俗、多彩自然风光的日照乡村。

  大众网·海报新闻日照6月25日讯(记者 张晓 彭钰 石浩男 李宜辉)涛雒镇,地处黄海之滨,是一处享誉“鱼米之乡”美称的宝地。宝地出人才,从古至今,这里人才辈出,历史文化与名人气韵传承生生不息。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是涛雒人。

  历史上日照县有“丁、牟、秦、安、李”名门望族之说,涛雒丁氏居其首。丁氏家族自明初迁徙来到黄海之滨涛雒镇,素以“尚文崇教”而著称,门风淳朴,乐学好施,“读书继世,忠厚传家”成为丁氏家族的族训,一直延续至现在。丁肇中诺奖获得的背后,不得不提及丁氏文化的滋养教育。

丁肇中祖居

丁肇中祖居内的东学堂

  清末民初,涛雒丁氏名门大家皆有专门的“学屋”,用以培养儿女。在书香世家的影响下,丁肇中自小接受了丁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和来自父母的良好家庭教育。而如今想了解丁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也只能从丁肇中祖居中窥探一二了。

 

丁肇中祖父母曾居住的屋子

  从市区开车近半小时,便来到了丁肇中祖居,一下车便一眼看到朝西开的敞亮门楼,在周边的低矮村舍陪衬下,丁家门楼显得格外雄厚又沉稳。

  丁肇中祖居这处大宅院,是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落,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属典型的北方建筑结构。

丁肇中祖居内绿植环绕

  走进院子,竹林环绕,郁郁葱葱。风吹过,只听得到叶与叶之间的莎莎摩擦声和布谷鸟的清澈啼鸣。在竹林的包裹中,青砖、白灰的两排屋子安静伫立,现如今这两排屋已经变成介绍展馆,陈列着丁氏家族的一脉相传下来的文化和使命。

  沿院中小径向东走约100米,名为“种德堂”的四合院老屋映入眼帘,丁肇中祖父母、父母、姑姑父曾居住于此。祖居内还有厨房、书房佃工房、粮仓、牲口棚、农具间和两处学屋等。

展馆内陈列的丁肇中相关物品

  《传习录》有曰:“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而对于涛雒镇来说,种德者,丁氏也。

  同为丁氏的涛雒人士丁惟汾,也是如此。

  “开国为元老,传经做大师”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丁惟汾病逝时为其题写的挽联,如今仍保留在丁惟汾故居大门之上。推开大门,影壁墙上,是孙中山对丁惟汾的评语:惟丁是赖。

丁惟汾

  丁惟汾,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丁惟汾,而立之年,东渡日本,得以认识孙中山先生,并被委以重任成为革命的先驱。

丁惟汾故居

孙中山对丁惟汾的评语:惟丁是赖

  辛亥革命失败后,丁惟汾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长期主抓国民党的党务工作。1923年,丁惟汾奉孙中山之命,在北京设立国民党华北执行部。他与中共负责人李大钊密切合作,担负起北方国民党的发展工作,由于北方发展的国民党党员数量所占比重最大,后来有“蒋家天下丁家党”之说流传于世。

  或许独特的水土养育一方有志气的人,“一门三进士”丁守存就是涛雒人士。

  他学识渊博,精通史籍,兼通天文、历数、工艺制造,尤精于火器制造,于1835年考中进士。鸦片战争爆发后,为抵御外敌,他据其化学实验,写成《自来火铳迭法》一书,是中国起爆进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丁守存

  文化的发展向来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古时,涛雒被称之为海曲产盐重地,商贾往来,涛雒经济发展也当属一二。富裕起来的涛雒人民十分重视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涛雒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涛雒文化也在一代代名人出落之下,随之发扬光大、根深蒂固。

丁守存纪念馆

  直至现如今,涛雒镇政府仍紧抓文化传承的好机会,立足文化传承,大力挖掘名人文化。自2002年开始,涛雒镇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丁肇中祖居进行修复。于2011年9月对丁惟汾纪念馆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并在馆内放置丁惟汾事迹的版面和丁惟汾的部分著作。去年年底,丁守存故居也开启了如火如荼的修缮重建工作。

  在这里,海洋文化与太阳文化同行,厚植的传统文化底蕴代代相传;在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涛雒,一座埋藏着文化宝藏的小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翔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