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鲁:小葫芦串起“一带一路” 大丛书填补文化空白

2018-09-17 10:0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平平

”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

”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

 

”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美国

“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美国

 

《葫芦文化丛书》

《葫芦文化丛书》

 

2018年第九届国际葫芦文化节《葫芦文化丛书》全球首发

2018年第九届国际葫芦文化节《葫芦文化丛书》全球首发

 

扈鲁画作 69cmX64cm

扈鲁画作 69cmX64cm

扈鲁先生

扈鲁先生

 

秘鲁葫芦沙锤

秘鲁葫芦沙锤

 

日本葫芦

日本葫芦

  大众网日照9月17日讯(记者 陈平平)扈鲁与葫芦同音,因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意扈姓鲁人。他以此为名、以之明志,将葫芦文化研究作为毕生追求。他本名扈庆学,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葫芦画社社长。

  勇于担当,矢志不渝。他领衔编纂的大型《葫芦文化丛书》,填补了国内外葫芦文化研究之空白,用文字符号将七千多年葫芦文化载入史册。他将葫芦研究拓展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展演,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葫芦文化。

  深耕葫芦文化足迹遍布海内外

  “我们门前山上有个葫芦崖,相传铁拐李就是从那里的葫芦藤上,摘了一个宝葫芦漂洋过海的。”扈鲁自小与葫芦结缘,种葫芦、玩葫芦是他童年的快乐记忆。步入大学后,他主修国画中的写意花鸟画,葫芦成为他最热衷的创作题材。

  可是作画如耕农,只有深深扎根在土壤里才能汲取营养,为了让葫芦题材花鸟画创作形神兼具,他开启了几十年的寻根之旅。他行走海内外,研究领域从绘画扩展到民俗、器乐……

  他说,葫芦文化历史可追溯到万年之前的神话传说,从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上发现的距今七千多年的葫芦和葫芦种子,到两千五百年春秋时期曲阜的“箪食瓢饮”的故事,再到今天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葫芦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在扈鲁看来,葫芦不仅是实用器皿、写生对象,更是凝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符号、文化元素。

  殊不知,“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对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在亚洲、非洲、南美洲诸国,随处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九卷丛书全球首发填补历史空白

  “葫芦不仅是自然瓜果,同时也是历史厚重的人文瓜果,但千百年来都是实物相赠、口耳相传,从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扈鲁在葫芦的研究之路上艰辛求索,在2016年春节前,他同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先生讨论起了编纂《葫芦文化丛书》一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载春秋、数易其稿,倾注了百人心血,终于换来一部厚重的《葫芦文化丛书》面世。2018年第九届国际葫芦文化节上,国内首部九卷本大型《葫芦文化丛书》全球首发。丛书共计180余万字,分“研究卷”“史料卷”“文学卷”“图像卷”“器物卷”“植物卷”“澜沧卷”“葫芦岛卷”“东昌府卷”等九卷,被学界誉为“填补国内外葫芦文化研究空白之力作”。

  扈鲁坦言,他只是一介书生,所以丛书的编纂过程异常艰辛。但对葫芦文化研究的执着和热情历久弥新,随着深入研究,他和他的团队还将进一步丰富完善《葫芦文化丛书》,力争打造形成一个系列丛书,创新完善葫芦展演,进一步弘扬葫芦文化。

  行走“一带一路”,传播中华文化自信

  扈鲁介绍,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文化基因,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

  但浩荡历史洪流中,葫芦文化仍然面临着传承断代的窘境,所以他和他的团队将对葫芦文化展开一场大挖掘、大梳理、大保护、大传承的革命。

  “学者要有学者的担当和责任,历史激荡我们愿作先锋,对葫芦文化进行一场抢救式保护,建设葫芦文化工程刻不容缓。”扈鲁将在海外推行“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重走“一带一路”,讲述中国葫芦故事,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自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依晓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