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日照新闻

王厚余:要把事干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来源:大众网   作者:刘小林 冷亚男   2014-05-06 21:54:00

曹家官庄村新建成的村文化大院
热火朝天的修路现场,村民们一听说修路,都争着来帮忙
平坦的生产路直通远方,外村来车能直接开进村里
村里的小路也打上了水泥,下雨天,村民们再也不怵出门了
王厚余和曹德良在地里查看旱情
王厚余接受记者采访
 

    2012年春天,33岁的日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王厚余主动请缨:到农村当“第一书记”去!

    2012年4月27日,在日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王厚余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五莲县汪湖镇党委。

到曹家官庄村时,村党支部书记曹德良早已等候在村委门口。简单的寒暄和交接,王厚余就算正式报了到。

记者眼前的王厚余,中等身材,皮肤略黑。可能是机关工作的习惯使然,他总是平头眼镜、衬衣西裤。板正,既是着装要求,也是性格使然。

知识分子的傲骨和农民的朴实在他身上交织纠缠。

问起这次的主动请缨,王厚余告诉记者,“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一毕业就直接进机关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这次主动申请到农村来,一是想为村民们做点事,二也是想锻炼一下自己。”

由于曹家官庄离市区较远,王厚余一下村就连住一个周,他的爱人工作又忙,年幼的女儿少人照看,2岁多就被送到了幼儿园。

采访中,作为一个并不健谈的人,王厚余对自己说出的话表现得很慎重;但作为一个父亲,一谈起女儿和教育观,他顿时眉飞色舞。

“对这次下乡,我爱人是很支持的,给了我很多鼓励。”王厚余说,尽管他驻村后,家里少了个人,不大方便,但他的爱人并没有抱怨,还经常鼓励他。“以前她就常说,像我们这种坐机关的,应该多到农村看看。我那时还跟她争,说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孩子,怎么会不知道农村的情况。”王厚余笑着说,现在看,他爱人是对的。

 

曹家官庄村位于莒县、五莲、诸城三县五镇交界处,是五莲县最东北的村居。

王厚余说,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刚到曹家官庄时,村委大院的破败还是震惊了他。他说,当时村委办公室的天棚糊着地板革,天棚不时“噗”地一声掉下一撮灰,四周墙壁上的墙灰也都剥落了,墙纸上一层厚厚的灰尘。

 

接下来的几天,他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他了解到:曹家官庄村共有90户285口人,村民多种植黄烟、棉花、党参、西瓜等经济作物,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8200元,但村集体收入较少,村内环境卫生较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欠缺。

村委办公室破败如此,何谈党员活动和政治文化生活?

“村里不能没有村级活动场所。”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党组书记黄金华在曹家官庄调研时的话掷地有声。王厚余决心为乡亲们建一个干净利索的村委大院。

借助“第一书记”的专项资金和市人大机关的拨款,仅仅3个月,曹家官庄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

村级活动场所建立后,村民们有了活动室,党员们有了会议室,市文广新局还在村里建了农家书屋,每到晚上,村民们聊天的、看书的、上网的不亦乐乎。王厚余还联系相关单位,在村里安装了科普宣传栏和体育健身设施。每天早晚,喜欢锻炼身体的村民还可以过来活动活动身子、舒展舒展筋骨。

4月21日下午,记者看到了新建的村委大院和办公室:整个大院都打上了水泥地,办公室宽敞整洁、墙壁雪白干净、办公家具简单实用。虽然院里院外布置简单,但处处透着一股新风气。村支书曹德良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都要感谢“小王”。

 

   “小王不但给我们建了村委大院,还给我们修了路。 ”采访中,曹家官庄村民们提到最多的,是王厚余给村里修的6条路。

4月21日,记者在曹家官庄看到,村内的4条小路四通八达,都打上了水泥,2条通往邻村和田地的生产路像一条条白线绵延远方。曹德良说,以前村里都是泥路,坑洼不平,小汽车都开不进来,平时村里只能跑拖拉机,就连家里娶媳妇,拉着新媳妇的车开到村口都进不来,只能让新媳妇下车,再坐上手扶拖拉机进村来。

曹家官庄村里的土地属于粘土性质,一下雨就泥泞难走,一踩两脚泥,别说鞋脏,就连裤腿都是黏糊糊的泥巴。能不能帮村民修修路?王厚余开始琢磨起来。

有了想法的他迅速向日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汇报。“修路,既关系到经济发展,又是民心所向。”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万志新说。随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协调日照市交通运输局、五莲县交通运输局、汪湖镇党委投资53万,给曹家官庄村修路。钱到位了,就开始干吧。几个月的功夫,4条村内道路,2条生产路就被打上了水泥,崭新的道路直通邻村。

“这是我们村里几辈人想也不敢想的事啊。”村里88岁的老人唐永瑞拄着拐杖告诉记者,就为修路这事,村民们都感激“小王”,看见了都愿意主动跟他说话、拉呱。

 

王厚余说,路修好后,村民们见到他特别热情,而且,他发现,村里的邻里关系、村容村貌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我在村里两年了。前年夏天,天再热,村民没有出来乘凉的,因为一出门就是泥路,别说乘凉,弄不好,还沾一身泥。去年夏天,我发现晚上村民们喜欢拿着马扎子坐在家门口乘凉聊天。”王厚余为他的发现高兴了很久。

他说,乘凉聊天可以促进村民们的邻里和谐;家门口有了水泥地,村民们很爱惜,不舍得乱扔垃圾,后来村委又在路旁放了垃圾筒,村容村貌就更整洁了。

 

 

    4月21日,得知记者要进村采访王厚余,曹家官庄村党支书曹德良特地换了身衣服从地里赶了过来。“现在正是种西瓜的时候,曹家官庄人均4亩地,现在人人都在地上。”王厚余说。

“我们很少叫他‘王书记’,都叫他‘小王’,私底下他喊我‘叔’。”说起王厚余,52岁的曹德良笑了。他说,小王来了干了很多事,对村里帮助很大。

他告诉记者,两年前刚听说有“第一书记”要来村里的时候,他心里还直犯嘀咕。“主要是弄不明白,不明白他是个什么‘官’,不明白来了要干什么。”曹德良说,见到王厚余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来这么个青年,能干些什么。“年纪太小了,比我儿子大不了多少。”曹德良说。

很快,曹德良就发现这个“青年”很实在,慢,稳,做事不急躁,很有想法。“小王来这两年,第一年给我们盖了文化大院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第二年给我们修了路。”他说。

汪湖镇副镇长孙炳胜是高化管区主任,负责曹家官庄村和邻近几个村。他说,王厚余特别虚心,善于学习,能吃苦,曹家官庄村以前是个后进村,现在道路通畅、村容整洁、班子团结、民风和谐,如今,成了镇里名副其实的先进村。

 

“你这要是走,还是住些日子?”4月21日,曹家官庄村里,50多岁的村民刘力芬薅了把山韭菜,问王厚余。她说,要是“小王”赶着回城里,就让他带着这把山韭菜回家包饺子,要是住下的话,她就包饺子给他吃。

刘力芬告诉记者,“小王”是乡下孩子出身,朴实,村里的人都喜欢他,一段时间看不着他就想他。“春节后,他一段时间没来,我想他啊。”刘力芬说。

记者在曹家官庄村采访时发现,村民们对王厚余很热情,亲切地喊“小王”,都说小王”把事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面对村民们的夸奖,王厚余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这都是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领导的关心,是乡亲们的抬爱,这两年的下村经历也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本网记者 刘小林

 

本文感谢日照嘉悦观致汽车4S店提供“第一书记”采访用车。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zhuangyuanyuan

分享:
更多